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对花枪》

作者:潘向东(槐川博物馆馆长)

编者按:戏曲与国画,虽各成体系,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戏曲舞台上以简代繁、以意传神的表演,与中国画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相映相通,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两种艺术形式经过融合,便诞生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之花——水墨戏曲人物画。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淮河营》


罗彬先生的水墨戏曲人物画在美术界人气颇高,每每读来,让人回味。七八年前,承罗先生厚爱,获赠一幅小画《收严颜》,尺幅虽小,气势十足,戏中人物气宇非凡,笔墨温润,无奢而华。钟孺乾、沈伟教授观后,纷纷叫好,题诗写跋,好不痛快!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收严颜》


中国水墨画和中国戏曲都是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经济形态中逐步形成、逐步完美的独特艺术形式。人类社会的发展莫不是在自然裂变中不断地遵循着限制——冲突的规律而前行。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形态演绎中,由于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信息传播、科学技术、劳动工具等),人们总是试图不断地在狭隘生存空间中,突破工具和表达方式的限制,找到反映人类社会自身心理、想象和期望的语言形式、以表达自己饥渴的精神需求,让精神世界得以释放和解脱。中国水墨画和中国戏曲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反复研磨、反复玩味、反复冲突中形成的极其简洁、极其丰富、极其夸张、极富想象的艺术表达形式。于是两种国粹在相同的社会演进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具备着共通的意蕴和品格——对社会演绎中的道德、伦理、礼制的褒贬和批评,娱人娱己,教化心志。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三娘教子》


罗彬教授运用笔、墨、纸的交融性,将已经高度概括、抽象、委婉的中国戏曲人物从舞台上转化到绘画中,并且更精炼、更写意、更传神。让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在笔、墨、水、色中行走,技艺中有天成,天成中有乐趣,使人们在看戏、听戏、唱戏之外,还可以屏息读戏。观罗彬先生的画,真有看一场大戏的过“瘾”,其整个绘画风格含蓄、生动、婉约,将中国水墨和中国戏曲的精髓经过巧妙搓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方寸之间变现极大之世界。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戏曲人物》


罗彬先生在笔墨艺术语言表达上也颇为讲究,在强调墨线畅快的同时,更注重面的表达,运用墨的水溶性,充分让画面简而淋漓尽致。在这点上有别于绘画大家关良、韩羽、朱振庚等先生,笔墨上更加无奢而华。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八蜡庙》


与罗彬兄相交十几载,画如其人纯厚,人如其画干净,修养深厚,相信大家都喜欢他的画。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罗彬 《李七长亭》


相关阅读:


闲舍杂谈丨取名这事,还得依赖古人

闲舍杂谈丨浮躁的时代,书法安抚心灵

闲舍杂谈丨喝茶独爱黑白盏

闲舍杂谈丨宋瓷不再,呜呼哀哉

闲舍杂谈丨宋定名陶器足珍

闲舍杂谈丨收藏跑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笔墨   杂谈   人物画   农耕   水墨画   传神   戏曲   水墨   美文   精髓   中国   独特   形式   中国戏曲   人物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