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作者:潘向东(槐川博物馆馆长)

编者按:中国绘画的发展从重彩到淡彩再到水墨,画家也从宫廷画师到文人士大夫再到僧人,也就形成了从院体画到文人画再到禅画的轨迹,总之是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明末禅师画家担当的简笔山水画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担当曾说:“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简到不能再简的笔墨,少到不能再少的内容,这就是“禅画”。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画集》


十年前,钟孺乾教授向我推荐《担当画集》。我兴奋不已,认真研读。一本《担当画集》启发心智,有大彻大悟之感,真是开卷有益啊。在捧读之余,绘事素人的我居然也拿起简陋的笔墨纸砚,借寒夜灯光,伴窗外松月,梦游般地意临古人担当山水,好生畅快。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作者意临担当山水作品


一日孺乾、沈伟先生来访,我恭请二位大家雅正。沈伟教授题跋:

担当之笔,荒寒真率,然境深而识者寡,潘君喜其趣。此其初习之作,笔墨间略见清意,诚可用心也。


孺乾先生更是鼓励,在粗作正中题下:

担当和尚,华胄僧衣,寄兴山林,笔墨高异,向东意临,颇有天趣。


三人行,知己者悦。我深知那是我们对明末清初画僧担当先生的膜拜和尊崇而已。我一直将粗作挂于半日闲舍,读担当、想担当。知我粗浅,增我品境。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画像》 担当(1593 一1673 ),名普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原籍浙江淳安,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


担当出生于学宦之家,祖父、父亲都是科举出身,做过学官,三代学问有成,皆有文集。在这样富庶之家,担当自幼颖悟,13岁时就被称为“当世奇男子”,后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门下,技艺日益精进。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绘画作品


担当为人慷慨豪爽,结交四方学者文人,诗文唱和。在他38岁那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抵达昆明,担当殷勤款待,共叙仰慕之情。分手之时,除分函沿途好友关照外,还赠送旅费,解决了徐霞客的盘缠困难。徐霞客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也有一份担当不小的资助。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绘画作品


担当母亲去世那年,明朝灭亡,悲慨无所寄,真是国破家亡,留我何用。慨然削发为僧,十年面壁,与山林为靠,结青灯为伴,研佛参禅,书画江山。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绘画作品


从担当的主要经历来看,由于出身殷实,他的书画前期画风典雅,按照中国文人的修身雅趣,中规中矩。然出家为僧,寄兴山林后,画风一转荒率,看山似山,看山非山,倒画兰草,怪石如风。如果说八大的画风是以精致典雅的极简章法,透露出矜持而冷眼尘世,那担当的画风则是以荒寒粗放的极简笔墨,彰显出倔强而悲愤社会。两位大家异曲同工,却都反映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和忧愤意识。担当有诗道:“志在丰草与长林,自分沉沦岁月深。多少浮云裁割尽,青山独不许人侵。”这种中国农耕文化磋磨出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士可杀不可辱的家国情怀正是支撑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道德规范。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之中不乏其人,只是我们后人不屑于心,或许早已忘了罢!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绘画作品


读担当,也让我想起近代名僧弘一法师,大彻大悟,慈悲为怀。决绝般地放下富贵、风流、家庭和鲜衣怒马,削发为僧,终归寂灭。留给世人的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孤寂乐曲和深山古寺的长亭晚钟。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绘画作品


担当的书法艺术也称得上一绝,前追怀素粗狂,后承董其昌之风,一时盖世无双,这里就不闲谈了。也胡诌几句白话句子以表达对担当和尚的景仰之情:


一壶清茗一柱香,

一弯冷月满地霜。

破笔残墨写剩山,

自有天道收魍魉。


闲舍杂谈丨画中无禅,唯画通禅

担当书法作品


相关阅读:


闲舍杂谈丨取名这事,还得依赖古人

闲舍杂谈丨浮躁的时代,书法安抚心灵

闲舍杂谈丨喝茶独爱黑白盏

闲舍杂谈丨宋瓷不再,呜呼哀哉

闲舍杂谈丨宋定名陶器足珍

闲舍杂谈丨收藏跑步

闲舍杂谈丨笔墨间的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晋宁   兴山   淳安   华胄   杂谈   大彻大悟   士大夫   笔墨   文人   美文   中国   画家   典雅   古人   书画   画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