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隐子沟”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沟名叫“隐子沟”,附近居住着十几户人家,都是吃着沟里的“渗水”长大的。

老家的“隐子沟”

小时侯的“隐子沟”,鸽子成群,乌鸦峭壁而悬,经常会听到“嘎嘎”的叫声,即使大白天一个人来到“隐子沟”都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老家的“隐子沟”

甘肃老家的气侯,天旱气燥,雨水稀少,水源溃泛。尤其是居住在“隐子沟”旁的我们,吃水却是大问题。

四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时候,便会伙同村里的小朋友来到“隐子沟”。就会看到有大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在泉口周围,耐心的等待渗水的流淌,时不时的看到有人弯下身子,向泉边摆放的桶子里勺水,有时会看到有人担起水桶刚走,后面就会有人来排队。

听大人经常议论,有时自己会在“邦达”下来,就会前来挑水,此时的“渗水泉”经过晚上的渗淌,满而不溢,清澈见底。

月光下迎着清新的空气,有人就会前来挑水,勤快一点的人当别人来时,他则挑了两三回,足以保证一家人一天的用水。

儿时的农村,生活艰难,大多数人连肚子也难吃饱。来到“隐子沟”的我们便会在大一点伙伴的教导下,爬在长满野草的半坡上,用手刨一种名叫“叮呤珰”的东西,茎小而短,形似小葫芦,味甜而清淡。

为了充饥,大小孩子不管是谁,只要用手刨岀来,便会捡起来在大腿或衣襟上随便擦拭两下,便放入口中,高兴地嚼着寻找下一个目标......

记得同样的一天下午,忽然听到有人喊,快救人啦,快救人啦!

那天的我没有去,爬在自家后院里,挖一种名叫“妈妈奶”的东西,茎似现在的鱼鱼面,但很小,色如胡萝卜,味甜,嚼着劲道,可以充饥。

老家的“隐子沟”

听到声音,我象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飞也似的来到了岀事已被大人抱回家灌着浆水用来解毒的一名女子,按辈份我要叫阿姨。

谢天谢地,听大人讲,光浆水灌了两三勺子,最终人总算救了回来,从此便精神惶惚,大脑好象受了刺激,总之智力有所下降。

以后的日子,虽然饥饿难忍,但我们再也不敢擅自挖“叮呤珰”充饥了。至于浆水是否真具有解毒功效,不得而知。

老家的“隐子沟”

“隐子沟”两边悬崖徒峭,有一种名叫“红嘴鸦”的鸟儿,经常居住在这里,由于它的恋人性,即能家养,而且通人性。

每当孵化的季节,便会看着年长一点的小哥哥,三五成群的抬着梯子,手拿绳子,竹杆或铲子便在“隐子沟”寻找目标,即“掏鸦”。

老家的“隐子沟”

“隐子沟”里有一隐藏人的神秘洞子,听大哥哥们讲,胆子大一点的曾经进去过,而且还能通达洞口上面的窖洞,但里面因踏陷,有些地方还设陷坑,极其危险。听说此“隐子洞”以前是用来防土匪的,里面能容纳好多人,据说另有出口,犹如电影中的地道战。不过我的胆子小,也从未进去过,里面到底如何则成了我一辈子的迷。

“隐子沟”的得名大概缘于“隐子洞”的缘故吧。

老家的“隐子沟”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隐子沟”两边被一部分人当作山地分了,最早被开塃种地,但因地气潮温,光照受限,大部分则栽上了槐树,也就是今天看到的样子。

老家的“隐子沟”

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隐子沟”唯独多了未曾发芽的,毫无实用的老槐树,但所谓的“隐子洞”,洞口上面的窖洞依然可见,只是缺少了昔日乌鸦的乱叫,红嘴鸦的栖息,鸽子的咕咕声。

随着时间的流失,曾经养育过我的“渗水泉”也被流下的沙土填满了。

老家的“隐子沟”

近年来在县政府的关照与乡政府及村干部的努力下,居住在“隐子沟”附近的我们如今家家通上了自来水。

老家的“隐子沟”

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满怀激情,走向明天,迈向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劲道   沙土   满而不溢   老家   陷坑   洞子   桶子   洞口   成群   救人   美文   乌鸦   胆子   鸽子   大人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