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孃的命运

文/公平郑义 图/山中岁月


“郑老师,这里有你的东西”,我刚刚进小区门,就听见物业在喊。

“啥东西哦?”,原来是我崇州市桤泉乡叔伯大姑家寄来的精致大米一袋。打开后发现里面还有一封信,“.......我亲爱的的大侄儿,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大孃没有想到八十岁了,我这辈子还赶上好时光了。无论我的病痛,还是修房建屋,我有求你们必应。一袋米,一片心..........”,我在泪眼朦胧中,时光仿佛穿越来到五十年前。


大孃小名叫“素华”,她父亲死得早,娘儿四个相依为命,三年困难时期,小妹妹又饥又饿,枯瘦如柴,一场大病夺去她幼小的生命。为了续命,大孃十七岁就远嫁崇州市余家湾。据我母亲说,那是个“鬼不歇脚”的地方。方圆几公里都是豆田坎路,稍不注意就迷失方向。据说,开始几年,大孃每次回娘屋,就不想回去。很多时候是掉着眼泪走的,常常三步一回头:“又要回到那个令人伤心的余花龙门子.......”。


大孃的命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家里虽然添了两个儿子,并没有给老余家带来多大的快乐,做民办教师的丈夫因为减员而下岗了,更奇怪的是,第二年,大孃身体无缘无故地成了踄子,渐渐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没有收入还四处求医问药,耗尽了钱财,病情却不见好转。

几年后,鬼使神差的事情又发生了,丈夫亦是患上了同样的毛病。本来热情开朗的丈夫,也是因为家里三番五次的变故而性格渐渐地沉默寡言了。大孃的精神彻底崩溃绝望了,眉头锁得更紧了。回娘家的时候,总是抹着眼泪来,伤心欲绝地走。不知多少次她想一死了之。


还好,娘家人没有放弃她,无论柴米油盐的接济,还是精神上的鼓励,尽量鼓励她坚强地生活下去。时间就这样度日如年地过着,两个儿子在艰难中一天天长大。


“屋漏偏逢连绵雨”。一年,余家湾遭遇洪水朝天,本来一穷二白的家被夷为平地。好在政府出手帮助,娘家人出钱出力,家,虽然恢复了,苦日子还是老样子。在贫苦中,儿子们逐渐长大了,这个过程中两个老的帮助他们,大孃很是愧疚。

“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这苦命的日子哪里是个头哦!”,她常常挣扎式的哀嚎,就连我的老母亲也常常叹息:“那么善良漂亮的姑娘怎么嫁到那个鬼地方哦!”


“喂,大侄儿,收到我的东西没有,我是你大孃!”

“收到了,收到了!”。

“好久过来耍哦,大孃想你们了,以往大孃穷啊,现在社会好,不存在(困难)了.........”

从老人家的絮叨中,我知道了:大老表现在除了乡上有一份工资,还承包了近千亩田地,优质水稻线上线下销售,供不应求。他们举家搬入规划小区,同时,还在崇州市里买有商品房。

小老表更优秀,成了远近闻名的包工头儿了。房子原撤原建,修成了大别院。

大姑爷经过努力,亦享受到了民办教师政策,现在每个月近三千元收入。

大孃自己亦有社保收入,娃娃些三不五时地孝敬两个老的......

电话里,不时传来老人家哈哈的笑声,曾经的苦难都已烟消云散了。

听着,听着,我陪着笑,眼里却满含热泪。这泪花,为她的过往而心疼,为她的现在而欣喜。


大孃的命运


当我们一行人到她家时,老人家早已坐着电动轮椅,远远地就出来迎接我们了。

大孃迫不及待的要带领我们看他们余家湾变化。

放眼望去,满眼是绿,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而“此处正是春意浓”。门前就是平直宽敞的县道,乡道村道机耕道,如一张致密的网,编织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曾经的穷乡僻壤,已然是“阡陌交通,通达自如”。


“这是你大老表承包的土地,马上要收割油菜了,大侄儿,全部是机器收割”。说着说着老人家脸上开出了花儿,笑来合不拢嘴。“好政策啊,好政策....”,她自言自语道。

转入一片园林,“那是你小老表的房子”。我手搭凉棚,阳光下碧瓦青砖的二层洋楼与大环境是那样的和谐可人,前庭后院显得那样的大气富贵。


大姑爷也是非常激动,给我当起了解说员。“我们这里基本上搬迁完了”。

“那为啥子还有那么多人家户呢?”,我迫不及待的问。

老人家继续说:“国家新政策,有特色的地标建筑物全部打包给外面有实力的老板来打造,承包土地,搞特色农业,好的农户用来办农家乐......”

大老表抢着说,“爸爸,那是农业产业股份合作社,家家户户都是股东,平时打工,年终分红,手握大产权,种自己的田,挣老板的钱.....”老表生动形象的顺口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大孃一家人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余花龙门子”。

这是一个余姓大地主的公馆,据说这家人解放前在崇州市还有不少产业。房子虽然因岁月的侵蚀而有些斑驳,但是他的富贵辉煌却还是依稀可见。

省市名小吃“百年老卤”竟然开到了这个竹林深处。“今天中午就在这里安排”。两家人难得如此开心一聚,推杯换盏中,亲情友情又拉近了。两位老人家还破例喝了两杯。借着酒兴,大姑爷讲起了余姓的来历。

原来余家湾的余姓是蒙古人的后裔,成吉思汗的后人。元朝时,他们这一支夺大位失败,遭忽必烈一路追杀,千里逃亡,落难到此安家。

老人家还煞有介事地说,“你看,我们绝大多数余姓人家,尽管经过近千年演变,基本上还是颧骨高突,单眼皮,家里供的都是成吉思汗像.......”席间不时响起阵阵欢快的笑声,笑声穿过竹林,飞向云天外。


酒足饭饱后,大孃兴致正浓,高矮领我们转一下桤木河两岸。

水患频仍的桤木河早已今非昔比。步行道顺河而建,河道咋个弯,人行道就咋个来,时而笔直通达,时而九曲回肠。栈道,木桥,绿化小品星罗棋布。可以走,可以坐,可以戏水,当然可以打卡。

站在栈桥上,一眼望去,桤木河水在绿草树木的倒影中悠闲地穿行,如青龙蠕动从容而有力量。草长莺飞,花花草草们慵懒的生长着,那催眠式的知了声音,让你不放松都艰难。

“大侄儿,左边还有油菜花海,汉旺民宿,右边还有河畔人家,千亩荷花.....”大孃的腿脚不方便,还是使劲比划着,恨不得带我把余家湾的每一个犄角旮旯看个遍。


看着大孃一家人满心欢喜的样子,真的不忍离去。

余家湾由过去“鬼不歇脚”的地方,现在变成四通八达的集旅游休闲,安家置业,农家美食于一体的人间天堂般的好去处!

时代改写了我苦命大孃的命运。愿她余生安康,福寿无边!


大孃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崇州市   成吉思汗   竹林   民办教师   富贵   姑爷   老表   侄儿   苦命   娘家   美文   老人家   笑声   家人   家里   命运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