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渐修,明心见性

#禅宗智慧#

人生在世,是一场不断修行的苦旅。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恨、爱别离、五阴盛,人生八苦从来都是相伴而行。此情此境之下,人心难免浑噩,唯有修行参悟,思考人生,明心见性,才能寻得初衷,豁然开朗。如此方能做心水澄净之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自然又是一番新境界。

顿悟渐修,明心见性

那人又应当如何修行呢?

事实上,关于悟存在着两种立场,也是两种修行的法门。一种是北宗禅,也叫“渐悟禅”。这种方法要求在坐禅寻定之中逐渐求得开悟,慧能弟子神会就将其总结为“凝心入定, 住心看净, 起心外照, 摄心能证。”就好似爬坡的过程,需要一步步靠近。另一种则是南宗禅,也称“顿悟禅”。

顿悟,说简单点,即是在出其不意之间显露出来,一刹那间就能见性成佛,开雾睹天,大彻大悟。禅宗常常用“如桶底脱”来形容顿悟的状态。悟空禅师长芦清了有一天到厨房看弟子煮面,忽然桶底脱落,弟子们大惊失色,纷纷呼喊道:“实在可惜!”,禅师却说:“桶底脱自合欢喜, 因甚么却烦恼?”。

顿悟渐修,明心见性

人在顿悟之前,就如同装得满满的桶,桶底乍落,便也随之解脱,再无负重,也就达到“念尽除却,百物不思”的开悟之境界。

然而,开悟也绝非易事,顿悟的实现之艰不可小觑,参禅者几十年苦修不悟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渐悟也只是万法之一法,不可超乎万法。

因此,于常人而言,出现于唐代、合顿悟、渐悟两者为一的顿悟渐修法或许更为适用。毕竟,常人遵循惯性使然,往往不是突发变异般大彻大悟,也不是爬坡般徐步攀升,而是像爬楼梯一样,在顿悟和渐修间循环往复,不断向上,臻至悟境。

顿悟渐修,明心见性

顿悟渐修的智慧自有其妙用,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于日常生活中自度、自戒,进而自悟。曾经有人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该如何修行,大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个人十分困惑,于是又问道:“其他人也是这样,和大师的修行有什么不同吗?”大师回答,“确实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也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吃饭睡觉,本来皆是妙道,然而胡思乱想,私心妄念丛生,则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最终只能落得徒劳无功的结局。

这一故事后来也被写成诗歌,譬如王阳明就写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也就告诉世人,须得专注当下,摈弃杂念,才能齐心涤虑。

即便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生活之中,也未必没有拈花微笑的禅定时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秉持一颗平常之心,减物欲执念,复清明本心。

顿悟渐修,明心见性

尽管人生浮沉,世事难测,但若能将禅宗智慧与日用工夫相结合,自觉自为证得本心,就不难超脱凡俗的种种困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俯仰乾坤之间,顿悟渐修,明心见性,于是便能达以自洽,领悟人生真知妙谛。

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明心见性   慧能   澄净   本心   禅师   禅宗   大彻大悟   美文   常人   弟子   世人   爬坡   平常   大师   智慧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