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禅宗智慧」

#禅宗智慧#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对知行关系的深刻探讨。

而自古以来,贤人雅士但凡有意证心证道,就回避不了知行之问。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禅宗智慧」

早在商朝,贤臣傅说就曾向殷王武丁进言道,“非知之惟艰,行之惟艰”。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诸如“言知之易,行之难”,这两句都强调了“行”的重要,说的是知易行难的道理。

这一点常人在生活中也多有所感,即便是最日常的早睡早起,人人都知道有益身心,能真正做到的却也十分稀少,大部分人还是一时口嗨,实则不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从小熟读兵书,三十六计可谓是信口拈来。然而当秦国剑指赵国,赵括自恃精通兵法,到了战场上却被打得溃不成军,最终只落得个纸上谈兵的笑话。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人们获得的知识与经验,非得经过实打实的践行才能发挥其效用。

但另一方面,对“知”的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仁”的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樊迟就曾经询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知晓?孔子说:知人。实际上,孔子认为,没有“知”的人是无法成为仁者的,因为仁者需要区分是非、好坏,谓之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的。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禅宗智慧」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正德年间,奸臣擅政,王阳明不满其专权,被贬谪到贵州龙场。

这一时代的龙场,仍然尚未开发,苗、汉杂居,匪患不断。然而王阳明却发现,即使在文明落寞的蛮荒之地,对于真善美的朴素追求也未曾停止。

邻里乡亲维持着淳朴和谐的关系,远离熙来攘往的利益纷争,这使得王阳明恍然大悟:大道其实就潜藏在人心之中,当我们抛却耳目之欲,重拾澄明内心,就能觉察内心的良知。而良知,即是“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是人心深处的善念。当老人步履蹒跚时,我们不由自主想要帮扶一把;当父母百般操劳,我们心酸难耐;当陌生人遭受苦难,我们也会于心不忍。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禅宗智慧」


知,是每个人天性本然的善,而良知,天然就蕴含着行的动机。知善便会想要行善,譬如有一颗赤诚孝心,便会想到关心父母,即便只是给父母打去一个电话,也已经是善行的开端。于是便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与行浑然一体,这便是阳明心学的理解。

知与行的学问不可谓不博大精深,观诸百家,各有其独到见解之处,而于我们而言,最为直白浅近的义理无非是内养心,外修行,讲善念,行善事,将内心的良知化作切实的行为。于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才能成事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澄明   良知   正德   秦国   儒家   匪患   浅近   笃实   孔子   知易行难   人心   禅宗   美文   内心   爱人   父母   智慧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