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听个收音机,对当今人来时,随处可行。拥有个收音机,如今简单的不足挂齿。无论在城市,农村,山村,无论贫富,家家都能拥有。便携、袖珍款,已经取代了坐式、台式机。手机的收音功能已开始淘汰了留存多年的收音机半导体。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此时,回想起我的六十年代,在家听个电台节目那也是一种奢侈。五十年代后,能进入一般家庭的国产收音机都是刚刚起步,价格还是比较高的,购买价格是一般人半年或一年工资。关键是供货量很少,有钱你还买不到,因此城市里一般家庭拥有量还是不高的,县城或农村更是少见。因此就有了我曾经历的一段“蹭听”故事。而那段时期的记忆,让我终生不会忘记。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革时期,我父亲被迫回老家下乡务农,挣每天几分钱的工分,母亲一人工资不到30元,供两个孩子上学。我家的经济收入处境和大部分家庭相近,能维持每月25日不借粮、月底不找人借钱过日子就好。当时国家物资也是极为贫乏,大都处于凭票供应。用电当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张的,因限电而停电的现象以习以为常,节约用电已是当年的习惯。由于没有每户的电表,每家每户收的电费是按灯头数量和瓦数计量,再与每栋楼的总电表数去平衡,分摊成每户该交多少电费。那时家家用的都是黄色的白炽灯,没有现在的日光灯,更别提节能灯了。一家一个灯泡一般不超过40瓦,否则被认为是浪费,会挨批的,因此家家大都是15瓦,也有25瓦的,偶尔能看见有100瓦大灯泡,基本都是偶尔在院子里办红白喜事才能看见。过去的房子高度较高,一个灯泡难以顾忌孩子们看书写字,因此当时就有了类似滑轮的灯泡拉高拉低的装置,写字时把灯拉倒距离桌子一米高的距离左右。一个15瓦的灯头每月大约平均 1-2角钱。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吊灯葫芦及示意图


那个时期,电视机在家庭里基本没有,电子管收音机也是少数人家才有的。国产电子管收音机是1953年开始研发上市。

我家的电子管收音机来路我不记得,应该是父母结婚时的物件,它是一个发绿头的米黄色木壳箱体匣子,体积大约是30*20左右,有两排小脚拖,放在家里的柜子上,收音机上长期放置一个毛主席石膏像,视为宝物,不敢掉落。收音机面板上是纺织麻布料包裹木板,一个开关旋转钮,一个调台透明有机玻璃转盘,能看见后面一发光管的灯光,显示启动状态,喇叭应该在面板的中左边位置。记忆中只能收听最多五六个节目。电子管收音机开机后不能马上出声,必须预热几分钟,预热时收音机发出嗡嗡的交流声,调台时,收音机还会发出滋滋啦啦的声音,那时极少数家有带许多按键收音机,能听许多个波段台,包括能听见直报数字代码的“敌台广播”。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电子管收音机那时是算一个灯头价钱。就这增加一个灯头价钱,我的家庭还是每月都尽可能的省点,只是在过年和放暑假期间,告诉旁边的居委会大娘,开听整整一个月。从1号到31号,如果是2月份过年,那也无奈到月底结束。到时规规矩矩的,无人监督的停止收听,免得让邻里指责占国家的便宜,那个时期属于十年浩劫后期,每一户都守规守德,避免让人发现而上纲上线。

不提前告知使用的收音机只能说是“闲置”其实就是“限制”。但有特殊时期可以打开收听一会,那就是有重大事件发生,如听“元旦社论”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粉碎了某某某集团”听后就自觉的跟着组织,上街游行庆祝。



在我家收音机“受限时期”我还可以在家听广播,这就是我要说的“蹭听”:

我和我的邻居住房每户都是一间,按现在的格局实际是里外间,中间有一个木门,那时也没有进行砌墙隔离,一栋门被双方的家具阻挡,各自为安。靠近我家的门由于处于我家家门后面,中间门前放一个一米来高的大木箱子,在箱子上面再在码放一个皮箱及被褥,而邻居家在中间门前放一个桌柜,上面放着一台红灯牌晶体管收音机,位置正好在门前。

58年国产晶体管研发成功,62年起,国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开始崭露头角,普及率还不高,只有区区几个品牌,春雷,熊猫,牡丹,红旗,红灯,每台约160元左右,相当于学徒工一年的工资。还要需要经常更换一号电池,大都是四个一组,也是一种挑费。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由于晶体管收音机放置电池,因此不像我家电子管收音机受用电限制,可以随意收听,而一门之隔是隔不净声音的,他家一开机我家就能知道,但是听不清的,所以要想听清楚,必须靠近门边收听。由于有柜子没法贴近门边,小时候的喜欢动脑的我,仿效医用听诊器,自行制造出“特殊蹭听装备”。一段半米长的塑料软管,一端连接一个“纸质听筒”贴着耳朵眼。另一端,悄悄地,偷偷地,插入两家之间中间门的原门把手下老式钥匙孔洞内,接近邻居家收音机最近距离,便于蹭听。这套装备我家人谁也不知道的。邻居要是知道了,估计会说我不道德了,偷听他家隐私。回想起来,那时每家都是一大家人,夏天每家一个半块布门帘遮挡,都不关门,串门都特随意,人都特单纯,哪来的那么多隐私。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那时主要是偷听长篇小说连续播讲,气象预报,儿童节目,每周一歌,电影录音剪辑。家人在的时候我就站在门边听,家里没人时,开始使用我的“蹭听设备”。其余时间我是不会专门听与电台无关的事情,除了邻居吵架声大,其他听也听不见的。


进入七十年代,我的收听方式有所改变,可以借到微型收听设备。

那时极少数有技能的人开始有人自制简易半导体了,利用旧物件淘汰下来的部件,在买几个电子管在木板上组装。

但最廉价和便于携带的是一种叫矿石收音机,一种自制的,没有外壳,放在一个塑料盒内,内有一块电池,带线圈的磁棒,用锥子捅上眼就可以插上元件焊接装机。

60年代,家家户户不关门,我“蹭听”邻居家收音机经历终身难忘

几个晶体管电阻电容,好的放高能量电池,电池用的也是新的碳性干电池,容量比一号电池大,小方块型,有正负两个扣式结点。这个装置一般只能听一个台,而当时天津能听的也不过两三个台,

看电视很难,在家能听见电视伴音当时也是极为少见,部分半导体爱好者自己组装能佩戴单线耳机听伴音的更是稀罕,我很荣幸,借到了这个设备,能在家里听一晚上,收一个频道节目,晚上在被窝里听,直到晚间十点来钟电视没有了节目为止。

随着时间向前,八十年代时,我家也有了便携式收音机,红色的,手提梁的,砖头大小,经常抱着在被窝里听,而且使用时间还很长,还有过借邻里半导体,两个同时开,左右隔开放置,模拟立体声效果,后来也买过更小的半导体,放进口袋里,随时收听。

以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改变更新,1980年后达到高峰,已成居民一般生活用品,收听的频道不断增多,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升,现在已不再值得炫耀。

伴随着录音机,电视机的兴起,收音机荣光不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的普及,收音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别人都认为收音机是一种落伍的产品,但是有的人对收音机的热爱却与日俱增,过去电子管的,晶体管的收音机开始作为收藏。


作者:周杰

来源:天津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收音机   伴音   灯头   电子管   晶体管   电表   家家户户   美文   灯泡   半导体   关门   邻居家   门前   邻居   难忘   时期   电池   我家   年代   节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