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最近,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中,关于电影好坏,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常的讨论都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谈的其实不是电影的好坏,而是直接对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长津湖战役说三道四,对志愿军的作战进行各种歪曲的解读,甚至还去辱骂英烈群体,这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比如有些人谈伤亡情况,讲敌军这边就只谈美军战斗阵亡数,至于战斗负伤多少、被俘数多少、非战斗减员多少、配属韩军损失多大等等一概不谈。谈我军的情况,那就不止谈战斗伤亡了,还要加上冻、饿、病、事故等各种减员。

这不是妥妥的双标吗?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干呢?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志愿军的战利品

就是通过这种双标来玩数字游戏,刻意夸大双方的损失差距,给美军找面子。

比如说谈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时,这帮人就绝口不提美军负伤数和配属韩军的损失,韩籍兵不算人可以,那纯美军的战斗负伤也不算战损了?哪家的战斗统计有这样的?

可能它们是想说,负伤的美军也不算人,或者说美军只要负伤了,那就不算人。都说狗不咬主人,这不就咬上了。

而且咬了还不算,它们还不要脸地说长津湖是美军赢了,这让美军情何以堪?因为美军都承认长津湖它们战败了,只不过以陆战1师突围为噱头,掩盖失败的颜面而已。你这边吹这么大,让人家怎么圆?

而且退一万步讲,哪有狗主人都承认输了,野狗们通过狂吠就能改变事实的道理?

长津湖战役中我军损失大于美军,这是事实,没什么不好承认的,毕竟双方的各种条件相差实在太大了。但是,伤亡差距绝对没有上面那种人双标得那么大。

如以战斗伤亡为准,9兵团自己统计伤亡为19202人,统计歼敌数为13916人;美10军自己统计战斗损失为10495人,其中绝大多数为与9兵团交战的战损。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注意,在美国人自己的材料中,全线作战的损失比我们统计的还要多

也就是说,我军自己的统计中也承认战斗伤亡大于敌军,但是即便以双方自己统计的数据来看,其实差距也并没有太大。

要知道我军当时没有制空权,部队因冻饿减员极大,战斗力已经被严重削弱,而双方地面部队火力相差几十倍,能打出这个战损比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而且在战争中,一场战役的胜负不是我的伤亡比你大,我就输了,这应该是常识,只是很多人不懂或故意装不懂。长津湖战役时,东线美军有的部队已经打到了鸭绿江边,陆战1师这边也是兵锋直指中朝边境的江界,严重威胁西线志愿军的后路和侧翼安全。

可结果呢?长津湖战役打完,东线的10万美韩军队全溜完了。

是,你有强大的海空力量掩护,可以跑掉,但这么厉害怎么不向前攻击,反倒向后跑呢?啥事儿都没有,就转向180度“进攻”?

那这样的话,历史上所有战败逃跑的军队都可以这么说:我这也是反向进攻,而且还一下子还“攻”了几百公里,只是这几百公里地盘都是自己原先打下来的而已。

这样看滑稽不滑稽,可笑不可笑呢?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美军预定作战的方向,东线美军对我西线主力侧翼造成严重威胁,这也是9兵团不得不提前参战的背景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看看长津湖战役时志愿军9兵团的位置,再看看战役结束时战线在哪儿,美韩军都溜哪儿了?真以为10万美韩军是来东线游玩的啊,那是被打跑的!

所以,长津湖战役的胜利者不容置疑,那就是我们。

有那么一小撮家伙总是见不得中国人赢,也看不得美国人输。但没办法,美国人就是输了,中国人就是赢了,你们不满意有屁用?谁把你们当人看了?去问问美国人,它们把你们当人看了吗?人家自己人都视如草芥,谁管你们啊!给点狗粮吃,那不还是狗嘛!

讲完了这个,我们再说说对志愿军作战进行歪曲解读的情况,这个在某些平台上有不少。

我们都知道,在长津湖战斗的9兵团是原三野的部队。在讲具体的作战时,有些答主就说了,“三三制”那是四野的战术,三野根本没有推广,三野的部队经常就是密集冲锋,跟电影中的表现差不多。而且这些人中有的还看过我军的作战总结,摆出来说什么参战部队自己都承认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道理还是有一些的,比如“三三制”战术确实是四野的,四野战术虽然影响到了三野,但不会说三野的步兵战术就跟四野完全一样。在我军的作战总结中,也确实提到存在密集队形的情况。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但问题是,这个队形的密集程度真就是那些答主们以为的像电影中那么密集?三野的部队没有用四野那样的“三三制”战术,就代表三野没有自己的步兵战术?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真以为长期直面精锐国军的重兵进攻,还将后者不断歼灭的三野部队不讲战术?那只是键盘侠们的臆想和读不懂材料的缘故罢了。

实际上在残酷的战争中,我军长期主要依靠步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锻炼出了比较强悍的步兵战术。

四野的“三三制”战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我军班组战术进行系统化总结后并进行推广的产物,同时该战术也只是四野部队的步兵战术之一。

到解放战争中期,东北的我军根据地已经建成,且各项资源远超关内根据地,所以四野的部队有长期的整训和练兵时间,再加上四野从上到下对战术的重视,使得四野部队的战术能力比较强,这是事实。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三野部队长期在华东战斗,整训的时间很少,实际是以战代练,所以在基层部队的战术能力上不如四野全面,这也是事实。

但是,这不代表三野的部队就不讲战术。

比如“三三制”这样的步兵班组战术,它本来就是对我军步兵班组战术的总结,其他野战军也是有类似战术的,而且并不是不重视,是非常重视。

长津湖战役中的9兵团20军是原来的华野1纵,淮海战役时纵队作战科长的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12月16日:晚召开师以上干部会,研究三天工作,精神是:调整组织,开军事会及准备好打夏庄。

12月17日:总的方针已确定,休息10天,工作有四:政治攻势、防敌突围、学习技战术、整理组织。

12月18日:今天开军事研究会,会上大家发言,敌防守特点是网形配备,对策主要是多头攻击、小组动作、从侧翼攻击。陈政委指示中,传达了野指会议精神,估计敌人主要是突围,如不突围,各纵并肩,多面共同攻击。经验上提三点,一是侦察,二是炮火组织,三是攻击队形很好。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在连续几天的日记中,我们都可见到核心内容是开军事会,研究战术,尤其强调要讲究攻击队形。

进攻战斗打响后,1纵2师进攻夏庄时是:

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利用事先挖好的交通壕,从夏庄两侧对敌发起突然进攻,各突击连均以小组动作轮番前进,并用一点两面战术,实施多头攻击、多头爆破、连续爆破、连续突击的打法,逐点夺取敌人阵地,迫敌无法机动兵力与火力。

即便再不懂军事的人都应该知道,“小组动作”和“轮番前进”该是什么意思吧?

要知道,这可是总攻中主力纵队的突击连所采取的战斗形式,这会是一大堆人挤在一起冲的情况吗?

当时进攻罗河堤时,3师9团2营4连的7班因减员只剩下了7人,负责在河堤上警戒,后面这仗怎么打呢?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班长减员后,战士谢西丙为代理班长,7个人分为两个战斗小组,自己带两名战士为一个小组,其余四名战士为另一个小组。谢西丙的小组中三个人,只有两支枪,一支汤姆逊,一支步枪,还有一个战士徒手。

敌人反攻时,谢西丙让两名战士不到20米不要打,到20米内就扔手榴弹,自己在另一侧用汤姆逊冲锋枪扫射,就这样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

随后班里接到任务,打敌人的地堡群,谢西丙三人战斗小组,他在中间,另两名战士在两侧,保持小群动作,或为前三角或为后三角,互相掩护。

遇到敌地堡后,谢西丙以汤姆逊扫射封锁地堡枪眼,其他战士则冲上去塞手榴弹和小包炸药,连续打掉了两个地堡,但也减员一人。随后敌人反冲击,谢西丙牺牲,另外的战士只有缴获来的一挺打不响的英造机枪,只能退了回来。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从这场战斗可见,三野的基本班组战术虽然不叫“三三制”,而是更多称为小群战术,在战斗中强调三角队形,但本质基本是一样的。也是化大群为小群,以小组间的配合去发挥最基础的战斗力。

那么在长津湖战役的总结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少批评密集队形冲击的情况呢?这就要谈一谈如何理解的问题了。

很多人看字面意思,以为密集冲锋就是电影的那种密集程度,其实那是不可能的。20军和27军不是没打过硬仗的地方部队,而是我军的老牌精锐了。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27军的前身部队在1946年的作战中,就能打出这种队形,随后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的磨砺,怎么可能去摆出那么密集的队形呢?

实际上对我军作战总结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里面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会细化到哪个班表现好,哪个班表现差。在这种严格自我批评的评价下,初看的人可能会很惊讶。如果简单以自己的理解去揣度,那就出问题了。

这里我们也插一句别的,现在不少人对美军是少爷兵的说法很不满意,认为美军明明很强,为什么说是少爷兵呢?

其实美军的作战能力的确很强,但美军是少爷兵恰恰是志愿军自己的评价。很多志愿军老兵在纪录片中都说过美军飞机大炮很猛,但步兵战斗力弱,是少爷兵等等类似的评价。

在志愿军战士眼中,美军步兵不行,是少爷兵,那是相较于他们而言的。咱们后来的读者们忽视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评价”这一基础条件,那自然就理解不对了。

换句话说学校里的学霸或公司里的骨干说,这道题、这个技术不难,其他人真觉得也不难的话,你去试试?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1952年战争尚在进行时,美国拍摄的长津湖电影中,志愿军出现时的队形

而回到志愿军总结中提到的密集队形的问题,多大的密度算密集?

20军在总结中讲了一个教训,说某部3排在冲击中队形密集,被敌人一个榴弹杀伤了4人,然后这个就被摆出来作为教训来总结。我们再看看有些人以为的密集队形,那一个榴弹下去得杀伤多少人?

由于国内相关的影视剧展现不到位,使得大众对进攻作战存在误解,认为进攻就是一大群人冲击。无论是商周时期的影视剧,还是到近现代的影视作品都是如此,其实这个是不对的。

战争是很精细化的,怎么突击、怎么掩护,某个地段展开多少人等等都是有说法的。

比如某个营接到攻击某高地的任务,它要细化到这个高地分为哪几个部分,以自己的哪个连队主攻,哪个连队辅攻,谁当预备队,营属火力该如何分配等。具体到连队里,哪个排是一梯队、哪个排是二梯队,火力队怎么组织,也都是有说法的。

别说这些在影视剧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在电视剧《功勋》中不就表现出来了,而且效果很好。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营进攻肯定不是说大几百人就冲锋了,而是有重点、有先后、有掩护地冲击。除非说受到地形、火力的限制,突破口打不开,二梯队上去了还是打不开,才会出现拥挤的情况。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而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谁敢保证战斗打响后就一定顺利,突破口就一定能打开呢?受限于这种情况,有时候就会出现队形拥挤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被迫出现的,不是自己主动为之。

在这里我们也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打击不同的敌人,队形的密集程度是不一样的。

之前在国内战争中,我们打蒋军是一个队形,但这种队形打美军时就显得密集了。因为蒋军主要也是迫击炮火力,美军则有大量的空中、榴炮、坦克、自行高炮等重火力,甚至其班组中都普及了半自动步枪,同等数量的美军其火力密集度要超过蒋军数十倍。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正常的队形也就显得密集了,这是相对密集,而非绝对密集。

有人肯定会说美军火力那么猛,为什么不提前调整?

问题是大家都知道美军火力比蒋军猛,但猛到了什么程度不清楚。像自行高炮这种玩意,当时我们都没见过,你就是知道它有这玩意,但也不知道其火力密集度有多高。

所以一开始与美军作战,很多情况都是受自己先前经验制约的,具体说就是受与蒋军作战的经验影响。

第20军在某部的作战总结中即提到: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是处于从国内战争到出国战争中,从打蒋介石兵到打美国兵的过程中,经验是宝贵的。我们的战术思想是高于敌的,如指挥位置靠前,便于掌握情况,掌握战机,与敌近战,使敌飞机与炮火威力减小,这都是完全适用的。

但过去的经验不能固定起来,要与目前的敌人特点相结合,则我们就做对了,就可打胜仗。如果经验没有与敌人目前特点相结合就打败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在总结中总是将经验教训搞得那么细,主要就是更好地改善自己,打败强敌。

有些人看了总结后就觉得我军不讲战术,尤其三野的部队没有搞“三三制”就觉得三野的部队是猛冲乱打,这更是错的。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志愿军真正的冲击队形

真不讲战术的话,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能被歼灭吗?美军陆战1师能被重创吗?要知道,我军的伤亡大部分是美军空炮火力杀伤的,而美军的伤亡可大部分是我军的轻步兵所造成的。在技术装备相差极大的情况下,双方地面部队的战力对比可见一斑。

真以为志愿军总结里所说的密集冲锋就是电影中那样,一个波次的火力拦截攻击就得中断,那显然是不符合实情的。只不过当时部队还处于打蒋军和打美军之间的过度,有的战法对美军效果不大罢了。

所以网上的键盘侠们别觉得自己看了几个字眼就比志愿军还强了,成天这个不行,那个不好的。打了几十年仗的百战精英,还用你去教打仗?实际上你连人家的作战总结都看不懂,就别说别的了。

什么叫“三野的兵不讲战术”?真以为百战雄师,还不如键盘侠?

而对于那些看了两眼造谣地摊文就来嘚瑟,鼓吹美国的家伙们,叫唤得再响,也只不过是狗吠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战术   雄师   队形   志愿军   作战   步兵   我军   火力   伤亡   美文   密集   战役   美军   部队   四野   敌人   键盘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