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一床棉被话变迁

文/江浙一兵

图/部分来自网络


乡土散文:一床棉被话变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也反映在睡觉的被褥上。我们这一代人,苦日子、好日子都赶上了,从当年的没被子盖,到如今的盖不完,让人感慨几多!

儿时,一家人也只有一二床破棉被,常常深更半夜被冻醒,为了保暖,不得不垫上厚厚一层稻草,旧棉被盖在身上四处透风,那时候想得最多的是能够盖得暖和不挨冻。

年轻人结婚时,父母为子女置上两床新棉被,那得要准备好几年。那时老家的农村种植棉花,自家会留下一些好的棉花,晒干、去籽、收藏,再请棉花匠加工。


乡土散文:一床棉被话变迁

农村的棉花匠那时是非常吃香的,弹一床10斤重的新棉被要忙好几天。弹棉花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一般放在自家堂屋里弹,用长凳子搁上门板,铺上席子,将棉絮放在席子上,将弹棉花的长弓吊高,棉花匠通过击打弹弓,将棉絮弹蓬松,一遍又一遍地弹,碎棉絮如同春天的柳絮满屋子飞,棉花匠顿时成了棉絮包裹的棉花人,看看都想笑。

弹棉花是个力气活,弹好的棉絮成蓬松的块后,铺成一床棉被大小,厚薄要均匀,四角成圆弧形,最关键的技术是拉棉絮的网状线,如结婚用的,可用毛线拉个红双喜,网线收口后再用米筛子般大小的圆盘,一遍遍地按压,直至完全成形为止。

儿时能盖上一床新棉被,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睡觉都感觉香香的甜甜的。我结婚那年,母亲和哥嫂特地为我准备了四条新棉被,都是自家种植的上好棉花,请的是最好的棉花匠弹的。那是母亲和哥嫂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乡土散文:一床棉被话变迁

多少年过去了,那几床棉花被还在,尽管没有丝棉被盖得舒服,但那是母亲和哥嫂的一份情啊!我有幸工作生活在江南的丝绸之府,也是世界丝绸之源,想当年在巴拿马首界世博会上,中国获得金奖的就是南浔缉里湖丝和国酒茅台。江南的人家穿的盖的都离不开丝绸,真丝睡衣、真丝旗袍、丝棉被等,尤其是丝棉被几乎家家都有,不仅盖起来轻松,而且非常的保暖。

我们结婚时,岳母亲自帮我们拉了两床新的蚕丝被,那是岳母对我们的一份爱啊!如今,家人盖的蚕丝被都是岳母的杰作,给我们和孩子盖的永远是新的,他们自己盖的往往都是旧丝棉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乡土散文:一床棉被话变迁

人们从苦日子到过上好日子容易,从好日子再回到苦日子会有些不适应。每次回到老家,再盖家乡的棉花被,已少了些许儿时的幸福感,甚至觉得棉花被盖的实在太沉。其实也很正常,人们好日子过惯了是会变修的。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不该忘记自己的根和本,不该忘记远方的故乡和亲朋,不该忘记来时路和曾经受过的苦难。忆苦思甜,感恩一切,珍惜一切,尽管现在的日子好过了,知足常乐的心态要有,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要知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乡土散文:一床棉被话变迁

作/者/简/介

江浙一兵,江苏扬州小官庄人,现定居于浙江湖州。平时喜欢读书写作,父女仨合著40万字作品《静待花开》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公开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数百篇。写作纯属个人爱好,我心我书,记录生活、感悟生活是为了珍藏一份美好的回忆。我写作我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棉被   巴拿马   丝棉   席子   棉絮   江南   乡土   真丝   岳母   保暖   上好   美文   儿时   棉花   丝绸   散文   母亲   日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