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苦苦寻求解脱之法,为何却终不得其法,反倒无法自拔?

你苦苦寻求解脱之法,为何却终不得其法,反倒无法自拔?

你苦苦寻求解脱之法,为何却终不得其法,反倒无法自拔?

前两日,一位读者来找笔者帮她解读她的天赋,将结果发给了她之后,她非但没有从中省察,反而是想算命求心理安慰,笔者告诉她,解读不是算命,不会有现成的答案,如果有,那是江湖术士,解读是帮你了解自己的天赋,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天赋去明确自己的定位,如果人生真像你想象的那样有固定答案,那么还算是真正的活着吗?体验的过程还有意义了吗?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迎接未知,课题就是学会与未知和平共存,如果你老想着通过算命来解决你的一切问题,那么说明你还没找到自己的心,所以也就无法清楚自身的定位,真正的解决之道更不会出现。

这位读者几天时间曾多次来问笔者,到这里也已经不难看出,她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不是想真正解决问题,而是想抱一颗“大树”依赖,借以逃避内心的真相。笔者提醒她说,你要知道,明师与江湖术士的区别是,明师不可能给你现成的答案,你的问题需要由你自己去正视、面对,然后加以解决,因为答案在你自己心里,很多人因为心态不正,容易受江湖术士的蒙骗。

这位读者是佛教徒,给笔者发了一大段佛教术语的话,还说师尊传法应该是怎么样怎么样的,笔者对其言明,本人并非佛教徒,所以也没有那些佛教术语的圈圈框框,只有朴素的简易箴言,且据时据况,我这个人行事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任何约定俗成的固有模式,所以,莫拿你头脑里构造的法师形象来妄加揣摩,我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你也用不着把我以什么师尊的形象人格化,我不图任何虚名。

这位读者见笔者不是佛教徒,想必是觉得笔者不是她心目中可以依靠的法师,之前头脑中所设定的种种美好、神圣的形象瞬间打碎,说她要离开,但不知道怎么退出,让笔者把她踢出去,笔者依然简略地答复她,请随意,这是你的因果业力,我不会做任何的干涉,你的来去皆随你自愿,缘分不可强求,保重。

这位读者前后来去不过只有几天的时间,是在读了笔者的作品之后,自行加入星球部落,然后又来找笔者帮她做解读,整个过程中,笔者其实什么都没做,同时又尽了自己的本分,自是问心无愧,一切都不过是这位读者自己的业力显化,而笔者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无为”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了她的业力所显化的一切。


有时候笔者不禁在想,本人并非佛教徒,却不知为何吸引来这么多的佛教徒,自觉关注公众号的引导语和每期原创文章的前言已经很明了,可谓字字珠玑,且如今菜单栏也日益完善,皆不难看出宗旨和方向,想必是浮躁的人心加上思维惰性,使得人们连这些都看不进去吧,更何况深度的文章呢?但笔者的创作一直都本着无所求的心态,也没有做付费的专栏,而大多数人的心理却是,付费的总想白嫖,免费的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既想看现成的又不想有任何的付出,在精神财富上既吝啬时间又吝啬金钱,如此心理,阻碍了回流,又岂能会有收获?其实,免费的才是更贵的,稀世珍宝多无价,无价方为最贵。笔者知道大部分粉丝就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随便翻翻,看完也就完事了,刚开始关注的时候还图个新鲜,但抵不过三分钟热度,过几天注意力就被那些“好玩”的低频信息分散了,因为没有定力,禁不住诱惑,所以只能被带着跑;只有极少部分的忠实读者是真心想从这里学到东西、有所成长和收获的,发心不同,收获自然不同。


大概是笔者的前世与佛有渊源,前世许是一位禅师,身上自有些禅意,所以才吸引了不少佛教徒的缘故吧;但今生道缘更深,只想像庄子一样与道同游,如果你仔细地看过了公众号菜单栏,就会发现笔者在《穿梭古今的灵魂对话》一栏中,将庄子、列子置于老子之前,列子即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他和庄子其实很相像,只不过史料对他的记载很少,因为他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每当笔者走进庄子,很快便能进入忘我的天人合一之境,将后天意识忘却,道心即现,宛若与庄子融归一体,仿佛他就是自己,亦或笔者便是他转世的化身。此前,笔者曾写过庄子的文章,《庄子:贫困,不一定潦倒——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死亡》,《庄子的逍遥游:自由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灵的自由》,都是笔者所有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处于一种全然忘我的状态,可谓直抒胸臆,写庄子同时亦是在将自己的潜意识抒写出来。庄子不立道理,而是将他的智慧蕴藏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中,仿佛什么都没说,但能读懂他的人就会知道,他其实什么都说了。如果你们能认真地读一下笔者每期文章的前言(不过笔者料想大部分人都不会用心读的,随手就翻过去了)就会知道,笔者如今的文章亦是在经典故事中蕴藏智慧,故而,无法深入其中的读者是根本发现不了的,功夫、境界不到,又何来同频呢?笔者的每期文章皆与公众号的宗旨同步,之所以每期文章都带有前言,其实是以自己的初心作为一个共同的警示,同时也是个过滤器,将那些浮躁、肤浅的人滤掉,减少盲目关注的人,欢迎同频的志同道合者。


你苦苦寻求解脱之法,为何却终不得其法,反倒无法自拔?

每个人的悟性、慧根造就了其领悟的深浅有无,悟性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是累生累世让人足以悟道的业力的累积,还与一个人的心灵纯净度有关。

笔者注定不会是一个佛教徒,其一是因为累生累世的业力已成熟,足以自性悟道,其二是不受既有的架构模式所局限的天性使然,不依附于任何宗教,打破宗教的概念和局限,超越所有的形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譬如,王阳明在参禅悟道之后,最终发现儒学更适合他去实现从小立下的圣贤之志,遂回到官场继续忠君爱民;再如笔者本人,发觉道适合自己的天性禀赋,便悟道、行道,心中有道,处处见道。此外,笔者不是佛教徒,但若觉得某些禅机智慧对自己适用,就将之化用来助益自己,如此也发挥了其功用;而佛的有些东西对自己不适用,那也不去排斥,只要不在上面投入注意力便可,做到求同存异。反观很多人,对自己不认同的思想加以排斥和评判,这是头脑的“小我”在作祟,殊不知你越是排斥什么,就越是在产生思维认同,譬如,有些人看了笔者的文章,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不认同还要加上评判和贬斥,以维护“小我”虚假的自我感和优越感,“这写的什么玩意?”随后取消关注,却不知他们所排斥的只是他们头脑里无法理解的东西,因为心没有达到那个高度,自然理解不了,高维度的人只会包容而非排斥,而这一切从头到尾不过都是他们自己头脑中的独角戏罢了。


笔者洞察到,很多佛教徒都是在形式上下功夫,把佛学死了,不能活学活用,迟迟悟不了道,他们只知道信佛、学佛,到头来却连学佛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是学佛的思想、佛的精神、佛的格局、佛的境界,然而,佛教徒们却是在一味地学佛的形式——吃斋、念佛、诵经、打坐……而佛的精神实质万分之一都没有学到。原本就没有什么教,是因为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所以才分成了各种宗教。而一个悟道的人则不会被这些所局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无处不在,包罗万象,它创生了天地万物,怎会局限在宗教里?真理是没有局限,不分宗派的,唯有超越出来,才能达到最高境界。本心即道,一个人若依循本心,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登峰造极,便已经悟道了,只不过没有穿着宗教的外衣而已。


笔者做学问讲究学以致用,在学习一门学问之前,一定要从整体宏观上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再看对自己是否适用,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适用的可以用在哪里、怎么用。反观很多佛教徒,连佛的真正含义都不知道,都是盲信、迷信,而非正信,如果你相信一件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是迷信,所谓的正信,是你对一件事情有所了解之后的信。无论你是学佛,还是学其他任何的学问,亦或是从笔者这里学智慧,不都是为了起用吗?如果不能起用,学它干什么呢?如果你学了佛,但却没有增益你的生活,那说明你学佛没有学对,与其在死学问上白白花费时间,倒不如去学点对你有帮助的。



你苦苦寻求解脱之法,为何却终不得其法,反倒无法自拔?

如果以一个能代表事实的公式来总结,那么可以说,与生俱来的悟性+置心一处的专注+坚持不懈的恒心,共同成就了笔者的内涵和深度。如爱迪生所说,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相当程度的努力,更何况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所以,庸庸碌碌者众,如今,笔者也越来越能理解鲁迅弃医从文,以笔杆子来唤醒沉睡着的国民的用意了……有人曾说,读笔者的文章振聋发聩,冲击心灵,而笔者读鲁迅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笔者很佩服古往今来像鲁迅这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士。


笔者从小就总是与众不同,爱好、追求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常被人看成是不合群的另类,后觉醒得以明心见性,宛如浴火重生,知晓了自己是十分稀有的那种保持灵性苏醒状态的人,灵性本来就是处于苏醒的状态,从轮回的角度来讲,就是再来人,前世就是修行人,过去的记忆没有沉睡,没有间断,一直处于苏醒状态,没有随大流迷失在物欲里被环境所牵,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清楚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据说很多修行人都求之不得,修之不得,一定要继续走下去,这是个人的修为。由此可见,笔者超前的创见力是天性使然,无明的众生不能理解亦不过是正常现象罢了,他们活在自身狭隘的认知里,岂不知世界是多维的空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只是肉体生存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罢了。人之生而有异,而大多数人却为了从众,压抑自己的本性,终其一生都活在作茧自缚的“囚笼”之中,岂不可悲?

相较于大多数人,笔者深刻体会到了曲高和寡者注定孤独的心境,当一个人的境界上升到一定的高维度时,这是必然的,笔者宁愿当一个“外星人 ”,活在自己的天性和内在的本质之中,不负此生的自己,足矣。

而以上的这些真相,笔者只会在自己灵性的创作中抒写出来,除此之外,是绝对不会对外道出的,早已深刻洞悉人性的笔者,岂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此外,虽然笔者已深知自己有一种站在高处俯瞰洞穿一切真相的天赋,仿佛天眼一般的超能力,但洞观即止,而对洞观到的种种现象不去评判,更不去干涉别人的业力。对于笔者的天赋,除此处之外,同样也不会对外道出,而只会感恩宇宙赐予自己的天赋及悟性,笔者要珍惜和利用好它们,完成此生的使命,也要感恩自己这一路走来逐渐体悟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领悟的智慧,对生命的意义越发地清醒、通透,也知晓了生之为人的意义。


声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作者“浮生归来超少年”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严禁抄袭在其他各个平台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列子   鲁迅   佛教徒   悟性   术士   庄子   灵性   美文   天性   天赋   笔者   宗教   状态   读者   智慧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