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该戏曲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年间,河南省戏曲专家定义为“宫廷戏”,世人称其为“百戏之先,戏曲文物,艺术化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声腔稀有剧种,她就是如今流传于滑县的宫廷御调——罗卷戏。 对此《滑台春秋》《滑县戏曲志》都有确切记载。

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罗卷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吸收了部分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金元曲等,表演风格上融入了宋太祖大洪拳架式,同时伴奏乐器增添了笙、二胡和部分打击乐器,使表演显得古朴浑厚,场面粗犷激烈。它的音乐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其特点是粗犷原始,具有浓重的地方韵味,属北曲系统。元代末期,罗卷戏已是一个流行地域相当广泛的独立剧种。

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据《滑县戏曲志》记载,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罗卷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等地都有罗卷戏的足迹。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河南省滑县就有罗卷戏活动的踪迹(滑台重修明福寺塔碑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佛塔外,敬献大弦戏、大梆戏、大锣戏各一台”的记载)。明末清初,罗卷戏“公聚班”坐班滑县万古村,演出势力逐渐扩大。清末民初,成为与大弦戏、大平调、大高调(豫剧)齐名的“四大户”(即当时滑县非常有影响力的四个戏曲班社)。

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滑县万古镇艺人自发组建了“滑县罗卷戏剧团”红火一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艺人又自发组团在农村巡回演出,是现今仅存的能够演出的文艺团体之一。

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罗卷戏古老稀有,其基本内容如下:

剧目:罗卷戏擅长演出三国、隋、唐时期的古装戏和架子花脸戏及神话戏,大约有300余部,部分已失传。

音乐:音乐特点是粗犷、原始、通俗易懂,属北曲系统。唱腔结构由曲牌联缀而成,属“曲牌体”,其唱法是先唱后喊,尾音下滑,委婉动听,词格严谨,有固定的格律。

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表演:表演既有唐宫廷痕迹,又有北方戏剧刚健劲拔、豪迈威猛之风,还有古杂技功底、大洪拳架式以及大扭大摆舞蹈技巧,彰显舞台粗犷豪爽,激烈高亢氛围,形成了独有的舞台艺术风格,素有“粗梆戏、细弦戏、滴滴答答大锣戏”之说。

河南滑县:宫廷御调的故事

脸谱: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杨七花脸上自来笑,张飞黑花倒丝钩,关云长丹凤卧蚕眉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脸谱风格。

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有大笛、笙、二弦、三弦、尖子号、定音鼓等。

罗卷戏被视为大戏,常被群众用来祭祀、庆典等,主要活动区域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和山东等省部分地区,其艺术风格和表演技艺很受观众喜爱。

摘写老绳 滑州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滑县   宫廷   曲牌   剧种   花脸   河南省   架式   山西   陕西   脸谱   河北   唱腔   河南   粗犷   戏曲   美文   乐器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