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花鼓丁香”的前身和起源

“花鼓丁香 ”是戏剧二夹弦的前身和起源。在滑县,这个剧种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当中,有辉煌也有低落,但生生不息流传至今。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戏剧二夹弦名列其中。

据《滑县志》《滑县戏曲志》等史书记载:明末清初,山东郓城王楼一落榜秀才,闻妻纺织车响声并节拍哼唱,久而久之形成固定调式,并得到四邻称赞。他顿生灵感,自制乐器,自编曲目,走街串巷,以演唱小曲为生。后发展成为民间小调“花鼓丁香”,这便是二夹弦的前身和起源。

河南滑县:“花鼓丁香”的前身和起源

1897年,逃难到滑县的山东艺人马振海、吴保德等人,将“花鼓丁香”首次带入滑县。滑县万古镇樵邱村青年俎兴太拜其为师,开始学习“花鼓丁香”。为使“花鼓丁香”在各剧种竞争激烈的古庙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俎兴太提出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它剧种之长,创新独特的板式和曲牌,并自制多种演奏乐器,私下反复琢磨排练,并于1899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二夹弦”命名正式亮相于樵邱村古庙会,大获成功。从此,二夹弦开始广泛流传于滑县。故《滑县戏曲志》有“二夹弦源于滑县,由'花鼓丁香'演变而来”的记载。

河南滑县:“花鼓丁香”的前身和起源

俎兴太和二夹弦剧团全体演员于1899年9月去山东演出,曾轰动一时。整整半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山东全境。至此,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迅速发展,短短十几年就有近40家表演二夹弦的班社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滑县万古镇樵邱村二夹弦剧团得到飞速发展,剧团生意日渐红火,他们的足迹踏遍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和安徽等省,每到一处,演出都异常火爆。

河南滑县:“花鼓丁香”的前身和起源

后来,万古镇樵邱村二夹弦剧团应邀参加了郑州花园口会战慰问演出,并与长垣班社合并,称为“东方红二夹弦剧团”。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二夹弦老艺人在滑县万古镇樵邱村重新组织人员,开始表演二夹弦。

如今,在滑县仅剩万古镇樵邱村有二夹弦的表演队伍。二夹弦经过师徒口口相传,至今已有8代。他们继承了创始人俎兴太勇于探索的品质,痴迷于民间曲艺,孜孜不倦的研习二夹弦。

河南滑县:“花鼓丁香”的前身和起源

二夹弦伴奏乐器有四股弦、笙、竹笛、二胡、弹拨乐器、堂鼓等。主伴奏乐器——四股弦极为特殊,它形如二胡弦筒却又明显偏小,弦杆上有4 根弦轴连接4根琴弦,弦弓上的两股马尾分别夹在两根弦之中,故称“二夹弦”。表演细腻,唱腔圆润,音乐委婉,舞台艺术独具风格。

二夹弦音乐唱腔结构为“板腔体”,结构繁杂严谨,有自己独创的30 余个曲牌,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唱腔音乐体系。同时,其唱腔并不拘泥于一式,它总是以剧情来引导唱腔,又以唱腔来配合剧情,让观众充分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河南滑县:“花鼓丁香”的前身和起源

二夹弦有200多部剧目,最著名的当属《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秀访将》《雷宝童投亲》《站花墙》和《花园对诗》等。

二夹弦丰富的内容和传奇式的产生、形成方式,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中均属罕见。独创的板式,曲牌构思巧妙,结构严谨,通俗易懂,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提供了资料佐证;唱腔音乐繁杂独特且悦耳动听,是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夹弦演出足迹遍布豫、鲁、晋、冀、皖等广大地区,其精彩的表演、动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摘写老绳 滑州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滑县   花鼓   丁香   曲牌   剧种   剧团   唱腔   河南   山东   戏曲   古镇   美文   起源   前身   足迹   乐器   独特   演出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