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在谈影视清流《清平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吃瓜群众”这种神奇的生物。

人类的天性喜欢猎奇,喜欢围观热闹的、刺激的、有争议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如此,因此,我们是“吃瓜群众”,也就是被认知高明一点的人戏称为的“傻帽”。

但是,吃瓜群众若是少了,或者断绝了,那么,社会的损失也是挺大的。

为什么?

因为吃瓜群众最容易哄骗,最容易被利用,最容易入套啊。

你看,几乎所有的商业化包装与运营,本质上仍然是在兜售一种未知,或者是标新立异,或者是独辟蹊径。

几乎商家每一句广告语,都在告诉你一件事,我的商品与众不同。几乎每一次商业化运作,也是以公关的高知姿态,拎住吃瓜群众那根好奇而唯恐天下不乱的神经,摆弄公众情绪。

真可谓是,得吃瓜群众者得天下,运作得好,名利双收。运作不好的,当然也不乏例子。

显而易见,《清平乐》属于没有办法让吃瓜群众入套的那种。逼格忒高。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01

近期热播的《清平乐》,我称之为影视界的一股清流。

什么是清流?

清流,清汤寡水是也,或者,高山流水是也。全看欣赏之人的品味。

你看《清平乐》,携带着王凯这样的流量小生和正午阳光历来的好口碑,从开播到现在,为什么豆瓣评分在降,播放量增速在变慢?网友纷纷吐槽,看不下去啊,根本不能与同为宋朝题材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相匹敌呀。

是的,《清平乐》顶着精品国产剧的头衔,惊艳的良心制作,本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傲娇的。只是,现实差强人意。

有评论说,官家的一句“疼吗?”,真不足以把人的胃口吊起来。所以,也请该剧的运作团队不要再在那里高呼“虎狼之吻”,因为,好不容易来点带颜色的戏,却被运作拔高了期待,期待落空不是件好事。

真正的虎狼之吻,可以参考下当年大火的《上错花轿嫁对郎》。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你看,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吃瓜群众不买账了。为什么不买账?

第一,你可以炒作,但是炒作一定要有基本面。比如《清平乐》这样的年代大戏,真不适合用这种浅层次的人欲情节来做噱头。

或者,你该换一种方式,比如,“疼吗?”这是我今年听过的最暖的情话。这种带动小女生想往的细节延伸就很好。

第二,把官家都争论到要睡着的朝堂嘴斗戏,吃瓜群众表示也要打瞌睡,关键是不太听得懂他们在争啥,反正都是礼啊孝啊之类的。表示佩服编剧导演。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这种朝堂争论,不了解点历史,磕起来有点困难


第三,没有男人的智谋戏,但至少有点宫斗戏,看了好久,表示寂寞。你看,这两点把吃瓜群众都得罪得光光的。宫斗,咱可以借鉴下《甄嬛传》嘛。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这样的,一看就是不好惹的


02

《清平乐》,从戏剧学角度讲,剧情不够紧凑,人物形象普遍不够饱满有张力,前期还始终充斥了一股哀伤,看得人比较冷清。后面来了曹皇后,本来觉得还活泼轻快,但入了皇宫就变了,人物形象变得拘束扁平起来。那些个大臣,感觉也都长得一个样,记不住啊。

这些都是群众们的真诚反馈。

但是,《清平乐》的独特之处就是,拥戴的人,一往而情深。

这些人,看到个什么物件,看到几个人物,就能兴奋半天,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清平乐》这部大戏,像是一种挑战,硬要在观众里面,找出心爱的那一票人,然后,成为经典,成为肇始,成为中国影视叙事的另一种格调。就像当年的《大明宫词》,很多人受不了那么华丽的语言,而那么多人却醉心于那种华丽辞藻背后所展现的大唐气象。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可以略略体味一下


《清平乐》这种精致的影视美学和内敛静穆的叙事品格,确实给观众出了难题,这种审美的差距,一下子估计难以弥补。

但是,总有人在那里,满心欢喜地欣赏着,感叹着,惊喜着。

我们该怎么去欣赏《清平乐》?是的,只能是欣赏,而不可亵玩。


03

第一类人:看制作,从物的还原,走进大宋王朝的细节之美。

服、化、道、场景,无一不是良心制作,也征服了一大票视觉挑剔人士。

服饰之美,还原的严谨。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化妆之美,抠到每一个细节,展现的是一个皇朝的审美。

演员杨玏曾在采访中说这么说:

发翅到帽子到腰带,每一个细节,就那一分一毫,都要给它修正到最完美。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道具之美,以细微点缀,领略风雅王朝的生活美学。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场景的呈现,更是以动态的繁华和静态的对称,展现宋代勾栏瓦肆之繁盛和朝堂的庄严静穆。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宋代的繁华在于勾栏瓦肆的市井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对称所达到的中正之美


04

第二类人:看名士,看风雅,从大文豪的现身,领略大宋王朝的士人风雅。

宋朝以文治国,是文豪频出的年代,那些年在语文课里读过的诗词歌赋,有多少是来自这个王朝!很欣慰,读过书的人,据说很多是冲着欧阳修、范仲淹来的,说是要见见真容。娃在读书的父母,强烈建议让娃看这剧,背诗词的时候,会有场景参照哦。

偷偷说一句,本人是冲着晏殊来的,毕竟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嘛。


《清平乐》实力圈粉!看到这三点的,都是文化人

晏殊感觉比想象的粗糙了一点,哈哈


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厉害了吧,他就是《声声慢》李清照的鼻祖哦,也就是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的鼻祖。

当然,仁宗时期还有一个风流才子,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目前剧里只被戏谑过一句话,人物无戏份,比较可惜。要不然,凭着柳永“奉旨填词”的野史趣事,以及狎妓风流的人设,应该是会蛮好看的。看来,本人也是吃瓜群众无疑。

另外,欧阳修就不用说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领袖。

范老头,就更别说了,就是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更牛的是,其主持的“庆历新政”,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好了,这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时代!

这个时代,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建了和谐的人文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第三类人:看历史,看文化,看时代根性里的东西。这些东西里有宋明理学,有以文治国时代背景里,文人张扬恣意的土壤。

从这一点讲,《清平乐》是有野心的。

它企图正面去展现一个王朝的气质,从高度还原的服、化、道、场景,到人物语言,再到时代特有的情绪,它都努力从正面去展现,而不是留给观众一个背影,真正在前台的,却是被放大和高度戏剧化过的权谋与宫斗。

也正是《清平乐》的这一点野心,它从头到尾都没有商业化的气息,它就是它。

能欣赏的,必然击节为快;不能欣赏的,只能沉溺在智商税的影像里。


06

《清平乐》这场大戏,咱慢慢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勾栏   绿肥红瘦   王朝   静穆   不买账   官家   虎狼   清流   文化人   风雅   北宋   大戏   美文   场景   细节   群众   实力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