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V妈说

海淀妈妈,一直是“鸡娃界”最出名的存在。

但并不是所有妈妈都想成为海淀妈妈,

今天分享一个“自私妈妈”的内心独白,

也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J l 作者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来源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孩子10岁前必须:

1岁开始中英双语教学;
3岁能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
4岁,学乐理、钢琴、画画;
6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
8岁看完《西游记》《论语》,绘画拿到全国奖;
9岁钢琴过十级,运动拿到市级比赛名次;
10岁奥数比赛一等奖,拿到PET(剑桥英语考试二级)证书……

以上这些就是一位“海淀妈妈”需要完成的目标,不管我多么育儿有方,看完了还是发慌。

但不管多少人,问我多少次,我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真的不想成为海淀妈妈。

而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没必要向海淀妈妈看齐。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01

鸡娃是这样的结果,

亏不亏?

与海淀妈妈齐名的热词是“上岸“。

“上岸”,这个术语指的是:

海淀妈妈们把自己的孩子成功送进了清华北大孵化器“海淀六小强”(6所中学),或者一步到位,考进了清华北大。


这样的故事,你我都看过很多。

我闺蜜曾经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她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的新班主任是北大本科哈佛硕士。

后来我给女儿选兴趣班,发现昂贵的线下辅导,都是清北高材生。

即使大众化的AI课,核心研发团队,清北毕业生也都是标配。

这些是海淀妈妈搭上将近10年人生努力达成的“上岸”,却只是形成一个完美闭环:

成为牛娃—考上名校—成为名师—教下一代牛娃。

我当然非常高兴看到更多优秀的孩子进入教育行业,但我还是有一丝很微妙的感受。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我其实很想了解一下,这些孩子之后人生轨迹的追踪,他们发展的正态分布和我们其他所有的孩子会有怎样的不同?

他们从此像童话里一样,幸福快乐地度过了一生么?

我虽然没有一手数据,但是人类学家做过的大样本大数据的研究都是有的,因此才有了一个概念叫“均值回归”

我不想拿个案举例子,因为,每一个“六小强”毕业,考上清华北大过得成功幸福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另一个,小时候是学渣,长大后按世俗定义却更成功的孩子。

个案只是个案,看到别人的故事,就幻想我这么做,我的孩子也能成,这是绝对的“痴心妄想”。

但搭上了我们十年的个人价值,只是把孩子拼进重点中学,哪怕就是重点大学吧,这个代价对我来说太大。

这让我想起了放牛娃的故事:

做题-考大学-工作-结婚-生孩子-孩子做题-考大学-工作-结婚,循环往复。

但教育的目的不是重复教育,不是把前路越走越窄,用我们的视野去定义孩子的世界。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02

海淀妈妈VS曼哈顿妈妈

我选择做一个自私的妈妈

“海淀妈妈”现象并不是新鲜事,我曾经住在纽约上西区,隔着中央公园的就是著名的“上东区妈妈”。

那里也有一群妈妈,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安排好了每一个年龄段要达到的目标。

这还不算,她们更严于律己,严苛地保持体态外貌,必须做出色的家庭派对策划人,热衷张罗学校活动,还要配备极强的社交和调配资源的能力。

上东区妈妈们的鸡血劲头,并不算完全来自危机感。

她们的确有很多铂金包,那只是家庭资产里很小一部分,就像你我带着孩子下馆子吃顿大餐,也并不觉得奇怪吧?

曼哈顿居住的六年,我经常看着她们就会想,这么厉害的女子,为啥武装到牙齿,全力以赴只是为了推孩子呢?

她们有资源有能力有见识有平台,足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这个念头一出,我就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在我的世界观里,人生的第一目标是,我能创造出什么,我要走什么样的路。

是我,不是另外的任何人,包括我的孩子。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对比曼哈顿妈妈,海淀妈妈似乎更加务实,她们不太热衷于社交,除非那是和孩子刷题升学有关,她们不关注潮流,大都朴素。

看到海淀妈妈,我更觉得自己自私了,她们真的可以做到不在乎自己,只全心全意在乎孩子。

但我做不到,而且这个自私的念头其实是女儿告诉我的。

我清楚地记得,娃3岁多的时候问我,爸爸为什么要上班?妈妈你怎么不上班?

我告诉她,工作的意义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价值,去帮助更多人。

她反问我说,那妈妈你为什么不创造价值呢?

我当时告诉她的是,妈妈现在的价值是,陪伴你长大,但这是暂时的,等你去幼儿园了,妈妈也会继续创造价值。

当时小小的她,对这个回答没怎么多想,就开心地玩积木去了。

但是她的这个提问,却让我有了反思。

它提醒了我,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能教的会越来越少。

但是我们怎么生活,他们都会看在眼里,孩子是从我们的身上看到未来的世界。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我并不想让女儿看到的世界是,妈妈努力学习,曾经努力工作,然后现在为了她的学习而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与其拼命推娃,我更愿意推自己。

我骨子里坚定地认为,我的个人价值是高于孩子的价值,而不是有了孩子后,我的价值缩小到了孩子之中。

我相信唯有如此,才能让我的孩子明白:

在他的人生里,他的个人价值高于任何其他事,高于父母的期待,外界的压力,世俗的眼光。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辈子学习的动力,让他们看到,父母有梦想有事干有热爱,这样的充满价值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03

既然做不到,

认怂也没什么

我知道,写完上面那些话,肯定会有人说,你那是自己做不到,非要给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也行,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

“海淀妈妈”的确是一群很厉害的人:

考一代学霸,清北毕业,最次也是个985,211,至少硕士学历。
她们重视孩子的教育,高于其他一切。她们自律,目标坚定,踏实肯干。
并且有着杰出的任务拆解和跟进的能力。

以上这些配置,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妈妈,客观上都很难达到。

但我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拼命想要效仿“海淀妈妈”,哪怕她们并不居住在海淀。

竞争比较的确是一种好的成长途径,但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拼命去争。

抛开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来谈,“我们就要做到XX”,那只能产生焦虑。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每位父母的起点不同,条件不同,自我价值实现的来源也会不同,却非要朝着某一类人群的路径去走,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很多焦虑想要成为“海淀妈妈”的朋友们会和我说,那我不去追,我们的孩子是和他们在一个赛道,就要落后的啊。

暂且不谈我是否同意“我们的孩子都是在一个赛道”的说法。

哪怕即使是这个现实,我们也要明白:

去往这个赛道的目标可以一样,但是实现手段却是可以千差万别的。

如果非要用人腿跑去追赶高铁,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是累死人还追不上。

但如果我们停一下,了解一下高铁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

那个目的地是不是我们要去的?

再全盘决策,我们家可以选择怎样的工具去到这个目的地。

人过中年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智慧就是认怂。

我认怂并不是遇事就退缩,而是认清事实,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我认怂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认清自我,积极改变,是一种高明的处事哲学。

面对教育的选择,适当认怂,反而让我们更能心平气和地看到全局,更能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04

做不到

但可以学点什么

1、不妖魔化“去焦虑”

不跟风成为“海淀妈妈”,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手散养孩子。

不绝对拿考试分数和排名为目标,反而更加考验父母的思考深度和耐心。

我特别不同意另一个极端,就是标榜自己“佛系”。

要知道,要经历多少世的修炼,才能“立地成佛”?

不要一味地“去焦虑”,“焦虑”本身就是情绪的一种,因为在意和关心,自然就会在乎和焦虑。

但从“海淀妈妈”的故事里,我学到了和焦虑相处的方式。

要么加大付出,要么降低期望,毕竟又懒又贪,才是焦虑的源头。

别人能取得的成绩,是别人能付出的努力、和不断怎样被“打倒”仍然坚持所决定的。

只想要成绩不能给努力,只能变成无尽的焦虑,不是别人逼你焦虑,是自己不清醒。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2、系统规划,不投机取巧

海淀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投机取巧,他们会从目标倒推,拆解到每个阶段的重点,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普妈学习的。

我们每个家庭的教育目标不同,但是这样的系统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庭教育最怕的就是心血来潮和半途而废。

现在各类妈妈多了,我们很容易变成:

今天看海淀妈妈,我们做一下;


明天看魔都妈妈,我们又做一下,结果就是狗熊进了玉米地。

低幼的教育是基本功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这是需要细水长流做规划的,而这恰恰是我们要向海淀妈妈学习的。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3、善用资源,统合综效

你们发现没,海淀妈妈是“嗅觉很灵敏”一群人,她们总能最快找到最好的名师在哪里?最好的学习资源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让信息壁垒和资源不对称性变得越来越小了。

国内妈妈可以翻墙看到很多欧美教育资源;
三四线城市的父母也是完全可以享受到一二线城市的教育书籍。

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面对孩子的不够好,暂时落后,我们不该只是抱怨焦虑干着急。

想想海淀妈妈们,我估计她们早就行动起来,去帮助孩子找到合适他们的练习册或者老师。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也是可以充分利用好资源,让一个“虚拟部队”帮助我们一起带娃,真正做到统合综效。

“我不想做海淀妈妈,我认怂了......”


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海淀妈妈们选择鸡娃,并没有错,那是她们给孩子规划的成长路径下最优的选择。

但是,我实在看不懂,那些鼓吹只有鸡娃才是“对孩子负责”,不鸡娃就是“耽误孩子”的人。

明明只是一个城市里一个区的内卷,怎么就鼓动全国的妈妈都必须要卷进来?

制造恐慌,放大焦虑,就成了救世主?

还是因为,一旦妈妈们走上鸡娃之路, 培训班、启蒙课、练习册、就更好卖了?

我敬佩那些有想法,有主见,因材施教的妈妈,按照自家节奏,将孩子的天赋放大。

我叹息那些自己被内卷入坑,还没鸡出什么成果,却天天拿“对孩子负责”做道德绑架,劝别人鸡娃的人。

我心疼那些明明身处“鸡娃”圈外,完全有机会给孩子创造科学健康的学习氛围,却被有心人劝进了火坑的家长。

教育选择前,每个父母都应该想清楚:

到底是我们的孩子不想成为普通人,还是我们无法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以及,你说的普通,又是哪一种普通?

今天这篇文,我知道不讨好,还容易被喷。

但有些真话需要有人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我仍然相信,微光聚一起也能照亮一些地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作者:大J,

本文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海淀   曼哈顿   东区   妈妈   高于   赛道   美文   焦虑   父母   目标   努力   价值   孩子   人生   工作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