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原创 陪伴你成长的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前天

心学与心理学有什么样的相关性呢?

为什么从古到今,都不约而同地要大家“修心”呢?

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内在的那颗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呢?

知子花教育机构创始人曹廷珲老师,在一次世界名校学子交流会上,以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大家简要分享了心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下为精彩内容节选。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曹廷珲

知子花教育机构创始人

01

从“心想事成”

到“身之主宰便是心”

我们的中华文化中,跟“心”有关的词语特别多。比如,各位过年回家时,一定收到了不少祝福短信,其中有一个词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叫作“心想事成”

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它是一个祝福,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其实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一个真相

比如我今天到这里来和各位交流,是因为主持人前几天萌生了一个念头,她来找我说:“曹老师,你来讲个课吧。”我说:“好的,我调整时间。”她说:“那就周六下午?”我说:“好的。”她说:“那就2点20分。”我们双方都在心里不断地设想着、推演着这件事,所以,心想事成,我今天就站在了这里。

这个成语其实揭示了一个很本质的道理,用中国传统心学的话来讲,叫作“身之主宰便是心”。

这句话出自阳明先生与弟子徐爱的对话,原话是:“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这颗看不见、摸不着、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的心,就是此身的主宰,它决定我们能做成什么样的事,决定着我们目前的人生状态。

是“心能转境”,还是“心随境转”,反映着一个人水平的高低。

“心随境转”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早上起来,看到春光明媚,你心花怒放;中午刮起沙尘暴,你一下变得很郁闷;晚上去和朋友吃饭,又重新愉悦起来。

这时,你的心被环境所影响、控制,喜怒哀乐都在随境而转。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而“心能转境”,指的是不论环境好坏,始终能素其位而行。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富贵行乎富贵,皆无入而不自得!

真正的高手,即使在冰天雪地之间,内心也能盛开一派春花烂漫。

所以,做一个一事无成的平庸之人,还是做一个心想事成的高手,取决于我们这颗心,不取决于外部的环境。

心随境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要追求、要超越的恰恰就是这颗平庸的世俗之心。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事。要追求事上的卓越,就要修炼心灵品质上的卓越。

用心学的话讲叫“身之主宰便是心”,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心想则事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02

心理学上的“具身认知”

心能改变事,在心理学上是有很多具体的理论支持的,例如“具身认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有许多年轻人都想要健身,天天说“我要减肥”,但就是减不下来。为什么呢?

因为,当他把“我要减肥”这句话挂在嘴边,其实言下之意就是“我好肥”——由此,他心中相应产生的画面,就是一个肥胖的自己。大脑中有了这样一个信念和认知,身体就真的胖起来了。

而有些聪明的减肥产品,它们的广告词上写着:“×××产品,不要太瘦哦!”听到这句广告词,人们大脑中想象就是一个偏瘦的自己。所以,它哪怕是安慰剂、是白开水,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这些药物真正改变的不是你的代谢水平、生理机能,它改变的是你的心、你对自身的认知,改变的是你潜意识当中自身的样子。

听上去有些不敢相信,但是,科学研究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当一个人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跑步、在锻炼,想象自己在变瘦、变帅,他身体上就真的会有相应的变化呈现出来。

即使纯粹靠想象,只要够具体、够清晰,比如想象到自己运动时的身体感受、穿着衣服的颜色,想象在运动时的声响、汗水、周围小伙伴注视的目光,那么他的身体得到锻炼的效果,可以达到他真的身体力行去锻炼的效果的一半以上。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这就是“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具身认知”的理论非常有趣,与心学中“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也可以起到相互印证、阐发的作用。这只是心理学与心学暗合的例子之一。

03

正心,是启用超我的力量

《大学》中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看到心是身之主宰,我们就要把这颗心修炼起来,把它摆正,它才能给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那么,要修一颗什么样的心呢?心理学中也可以找到借鉴。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能的、不顾一切地要寻求快感的人格;

自我,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现实层面的本我和超我在协调中的体现;

超我,指的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成熟健康的超我是温和又有力量的,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很多原始的欲望,发展出强大的自我,去实现内心的理想。

任何一个人身体里都住着这三个“我”,三者之间时时存在着必然的冲突,同时又在动态中维持着相对平衡。

“本我”并没有什么不对,它就是在人类进化当中传承下来的、人类无意识地趋利避害的本性。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个趋利避害的本我的层面,那我们就只是一个心随境转的普通人。

所以,要启用“超我”的力量。通过见天地、见历史、见他人,发展“超我”,在世事无常中磨砺“自我”,觉察、协调、适度压抑“本我”,我们才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儒家十六字心法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实,“人心”就是“本我”,“道心”就是“超我”。

从“本我”到“超我”,就是让自己从趋利避害、充满小我的“人心”中跳出来,去修一颗惟精惟一、如如不动的“道心”。

04

殊途同归

知道了要修心,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技巧、方法,比如积极心理学、正念、冥想等。

冥想就是让你坐在那里,把大脑空下来,把杂念纷飞的心静下来,把万马狂奔的意识系在一个柱子上。先想一支笔、一片叶子、一个太阳等,慢慢地,当你的思维和想法能够长时间集中在这个意象上的时候,你就逐步回复了身心合一的境地。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类似的练习还有很多,都是为了让我们把流浪的心收回来。对于一般人来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啊!带着一颗分裂的、内耗的心去做事,事怎么做得成呢?

所以积极心理学里还讲到“吸引力法则”,就是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事,不管那颗心是正的还是歪的,事儿都会随它而来。

儒家讲“正心、诚意、修身”,都是为了让我们把这颗心正回来。心理学为此提供了更详细的操作手段。比如,积极心理学提倡:“一个人要干成一件事情,要有五大支柱。”

这五大支柱是:快乐+意义+成就+投入+关系。

快乐:让自己保持积极情绪,通过做好事,得到正面回馈;

意义: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赋予价值和意义;

成就:做有意义的事,且干出成就来;

投入:以无比的专注力,发挥自己的能力;

关系: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正向的关系。

你会发现,在这五个维度中,有三个维度是跟心有关的(快乐+意义+投入),有两个维度是跟事有关的(成就+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在用技术和方法对我们的传统观念进行操作化。

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著作《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中,提倡人们注重六大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右脑时代”,知识不再是力量,拥有六大思维能力(即“三感三力”),才能决胜于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诸如设计感、意义感、共情力等等能力,都是与人的心灵和情感直接相关。这些思维能力的根基,是一颗可以无中生有、能够感同身受的心。

这颗心看不见、摸不着,却必须由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颗心称不上是“硬科技”,但它是可以创造出硬科技的“软科技”;

表面上看,是用六大能力获取成功,本质上,就是用这颗心来决胜未来!

从“心想事成”,看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总而言之,从身心合一,到心想事成,到心生万法,到心能转境,归根结底,讲的都是这颗心。

心学与心理学,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心学为本,心理学为用。两者结合,则有无往而不利之势。

关于修炼这颗心的方法,从古老的心学到现代的心理学,跨越两千年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它们其实是个“一”,只是表达体系、语言描述不一样而已。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因为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断流过,虽然没有科学的实验来证实,但我们的生活体验、社会现实,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往哪个方向走才是正确的。

让我们在做事的路上,时时照拂着那颗放逐的、流浪的、奔忙的心,把它定住、让它回来,开发它的光明与能量,让它能够更加宽广、博大,去与千千万万人的心感同身受,进而生发无限的创意,去做符合人们内心呼唤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事情,如此,才能真正地事半功倍,真正地“心想事成”。

深深深深地祝福大家!

本文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正心   心想事成   心理学   儒家   关系   趋利避害   都会   心学   维度   美文   主宰   认知   人格   成就   意义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