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化怪圈现象,看余秀华的“睡你诗”—一种“原生态”的真实

文/山溪笛鸣


客观公正地讲,余秀华的其他诗歌都很有光彩,唯独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实在不敢恭维。虽然它被人捧红了,也登上了《诗刊》这个大雅之堂,进入公众视野,余秀华也因此成了著名诗人,出版的诗集也卖得很火,但“不太懂诗”的大众,拜读这一大作后,却不太买账:有人大唱赞歌,也有不少人因深感不适而质疑、非议。于是网络关于这首诗的优劣论战拉开了序幕,至今仍方兴未艾。

笔者初见《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一个月前于头条上(以前作为头条的读者,我只看新闻和一些轻松、有趣的文章,其他不太关注),当时看到的第一印象是:这个标题够色、够黄、够大胆,确实十分“晃眼”,给人一种“石破天惊”之感,简直让人“惊悚”!但我并不去读它的内容,这绝对不是什么“酸葡萄心理”作怪,而是对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是属于“飘过”的那一类读者。后来在头条上不断看到与此相关的标题,非常逼眼,想绕都绕不过去,于是在与它打了不止十次照面以后,终于忍不住当了一次“好奇猫”,硬着头皮去看了全诗。原诗如下: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 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诗歌开头一句,也是响亮得让人“惊愕”,它有如晴天里的一声炸雷:“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真够直白呀!这应该就是作者点题或破题吧?还真够吸人眼球,很有触目惊心之效果。乍一看,这一句确实很有点“女性宣言”的味道,以为诗人的立意是:要打开什么桎梏、冲破什么牢笼去追求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爱情;或者要表达一种无奈的呼喊,甚至是反抗的呐喊;抑或是表达一种控诉。此刻的第一印象是:诗人是个烈女子,这诗句像“北京二锅头”、“东北老白干”一样醇厚、辛烈!确实能让人产生那么一点“豪迈、雄壮”之感。

接下来诗歌用一些叠加的意象,构成排比,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大胆的追求(准确地说,是对“睡你”的追求),而且不畏艰难险阻。一个义无反顾、十分执着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些诗句娴熟、老道,很有张力,且文采斐然、情感饱满,确实不失“好诗”外形。

那么,它真的就是一首名副其实的美好“爱情诗”了吗?细品全诗味道,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算全诗的大部分诗句确实十分“好看”,也并不代表“全诗好看”。请别忽略了诗歌的两个重要部位——“标题”和“首句”——的意义和作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标题”是文章的首脑,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本诗的“标题”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题眼(关键词)是“穿越”和“睡你”。不得不承认,“穿越”一词,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彰显了一种勇气和力量。但遗憾的是,与“睡你”配对,一下子让读者大跌眼镜。原来,“穿越”的目的是为了“睡你”,文章的主旨就是“睡你”,热烈、大胆追求爱情的目的只是为了“睡你”!这似乎一下子变得庸俗不堪了,刚产生的一点美感荡然无存。读到“睡你”两字时,给人感触到的意象就是“苍蝇逐臭”的画面感,感觉“如蝇在喉”,让人深感不适。我想,大多数对此诗持否定态度的读者,大概也是这种感受吧?

全诗在正文里一共用了五个“睡你”,意在反复强调抒情主人公不顾千难万险去“睡你”!直至收尾句:“而他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就这样,全诗在“睡你”的主导下,有始有终地执着于“睡你”!那点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呐喊、对命运多舛的抗争精神通通消融得无影无踪。万分执着的“睡你”!不顾一切地“睡你”!这,难道就是主人公想追求的所谓:“灵魂之爱”?硬说这是对美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是显得太苍白无力而又自欺欺人?

对这首诗也有不少赞美的声音,特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绝对权威的诗圈大咖们,他们大加赞赏的理由是:“这是天然去雕饰的大实话呀,是非常率真的‘写实主义’呀,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呀,是一种‘本真’式的大美呀。”不错,诗人本人也在《无端欢喜》中说:“多俗气啊,但是在爱情面前,你不俗气该怎么办?你不俗气对得起爱情吗?你不俗气会睡吗?你不睡爱情怎么玩完?你不玩完你怎么配得上俗气?”倒是一个爽快人,怕别人弄不明白,绕来绕去的把“俗气、爱情、睡”三者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竟然毫不掩饰地将爱情诠释成“俗气”的代名词。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真实、自然”?一种“原生态”的“真实与自然”?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窃以为“爱你”跟“睡你”是截然不同的。“爱你”是褒义词,而“睡你”是贬义词,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这好像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呀。“爱你”有让人产生愉悦的美感,而“睡你”只会让人产生厌恶感。“爱你”表达的是美好的爱情,“睡你”表达的是一种人类本能的需求,是原始的动物性的欲望。

的确,诗人原来的婚姻很不如意,这种包办婚姻是没有爱情、没有幸福可言的。它也许只是“桎梏”和“牢笼”。是让人深感同情的。因此,她后来的抗争式的离婚,我非常理解。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以至于陷入一种畸形的对“爱”的追求而不自知?或者诗人在经历那场不如意的婚姻以后,已经不相信世上还有美好的爱情,有的只是“睡你式”的俗气情欲?又或者纯粹是表达上的失误?难道诗人真的是想在冲破没有爱情的婚姻牢笼后,又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睡你式”爱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是什么逻辑?

也许有人会说,表达爱情不需要委婉、含蓄那些“虚伪”的外饰,直白才够真实,正像诗人自己说的那样:“俗才能睡到一起”、“俗才有爱情”。这倒提醒我想起了鲁迅笔下“阿Q式的爱情”:阿Q跪在吴妈面前表达爱情时的经典语言是:“我要和你困觉,我要和你困觉!”你看,“阿Q式的爱情”表白应该不是美好,而是俗不可耐吧(甚至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流氓示爱)。如果真是以直为美,不需要委婉、含蓄的话,诗人又何苦费劲地在诗中创造那么多意象呢?又弄那么多铺垫、烘托干嘛?倒不如一路睡你:我要睡你!我一定要睡到你!这样一路气势磅礴地睡到底,岂不更好?如此一来,那些意象啊,排比啊,铺陈啊,岂不通通成了矫揉造作的“废话”?这岂不是又要自相矛盾,自己打脸吗?

没错,爱就要在一起,爱的结果确实应该睡在一起,在一起是相互的。因此,诗人说:“我睡你跟你睡我是一样的”,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区别的,“睡你”是主动的,而“被睡”是被动的,暗含无奈的迎合。诗人在《无端欢喜》里还说:“其实,优雅一点说,是我们在生活里积极的态度,一个女人能够主动去追男人,她的生命力一定是蓬勃旺盛的,她在其他方面也会积极主动的,这是我喜欢的一种人生态度。”尽管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放在“睡”这个大前提下,照样显得“贫血、缺钙”,也让人反胃。这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在文化圈中出现的一些怪现象:堂而皇之出现在诗坛的“屎尿屁”诗、书法界打着创新旗号的“丑书”、乃至藐视道德与法律敢于“睡粉”的饭圈文化。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文化圈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会出现那么多没边界没底线的所谓“创新”?怎么形成了这样的让人吃惊的文化怪圈现象!同时,不得不让有正义感的人反思:文化圈有些人的审美和“三观”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网络质疑的声音多了,那些唱赞歌的大咖们和一些杠精们就会盛气凌人地呵斥:“你们不懂诗人的就不要非议,不懂诗歌的也不要妄评!”这,听起来怎么很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难不成要搞“一言堂”啊。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皇帝的新装》那出闹剧!

你别说,诗歌我是不懂。要说诗人余秀华我还真能懂一点,她在自己的散文集《无端欢喜》里有这样的话:“当时,我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农妇,顽皮地写了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放在我的微博里,那时候我的博客可谓门可罗雀,有时候半只雀都落不下,反正一片森然的孤寂。我把这首诗放在博客里,想着能不能引来几个好色之徒,增加一点点点击量,让我自娱自乐一下。咦,果然,这一篇的点击量比较高。一些狂热的希望被睡者大声叫好,可惜博客里面没有打赏功能,要不说不定在那个高峰期还能捞上一点电费。还有一些羞涩含蓄的就一飘而过了,他们暗地里去办我说着的事情了……”可见,诗人写作此诗的初衷是:顽皮地想招引几个好色之徒,博点击量,自娱自乐,希望赚一点流量费。压根儿不是想博出名、赚大钱。诗人对作品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是一个明白人。同时,她也非常清楚“好色”和“含蓄”的含义及界定。她还说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句话,其实是来源于自己的朋友圈里的大家平时彼此间的一句调侃。可笑的是,这样的一首诗在网络平台意外获得高点击量的状态下,因某大咖慧眼识珠而被发现,据说是他认为此诗“直抒内心、直击人性”,是他找寻多年的一种气质,是“诗歌真味”。于是让其在《诗刊》上发表。诗歌因此火爆起来,诗人也因此著名。这大大出乎诗人意料之外,因此她开始也感到不知所措、茫然迷惑。这种顽皮诗居然被捧上诗歌的“神坛”让世人拜读、敬仰,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多么的可笑!

这种原生态的情感,放在家里或者朋友圈中交流,自娱自乐,可以活跃气氛,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一旦捧到公众面前,就难怪正直的读者因看不惯、看不适而忍不住要质疑非议了。

说到不懂诗,我不否认。但我觉得古今诗人应该懂。从古到今,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赞美的诗歌璨若星河。“度娘”我也算认得,于是我去百度分别搜索:古代最美的爱情诗;古代最直白、最大胆的爱情诗。结果搜到这些诗歌:《关雎》(《诗经》)、《蒹葭》(《诗经》)、《上邪》(汉乐府民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鹊桥仙》(宋/秦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静静欣赏:

《诗经·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汉乐府民歌《上邪》(作者:佚名)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 ]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鹊桥仙》 秦观 (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再分别搜索:现代经典爱情诗;现代最直白、最大胆的爱情诗。结果搜到如下现代诗:《雨巷》(戴望舒)、《偶然》(徐志摩)、《沙扬娜拉》(徐志摩)、《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请大家再一起来静静欣赏: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

如果不曾相逢/也许 心绪永远不会沉重/如果真的失之交臂/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 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一次远行/便足以憔悴了一颗 羸弱的心/每望一眼秋水微澜/便恨不得 泪水盈盈/死怎能不 从容不迫/爱又怎能 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也许/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前程如朝霞般绚烂/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成功如灯火般辉煌/也许,只能是这样/攀援却达不到峰顶/也许,只能是这样/奔流却掀不起波浪/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只有一颗/饱经沧桑的心/和满脸风霜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这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过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亲爱的读者,读着我辛辛苦苦百度来的这些古今爱情诗,是不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不是感觉跟上面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味道有些不同呢?

这些古今诗歌,不管是什么风格,也不管多么大胆、直白,但它们都有委婉、含蓄的特性,都有情真意切的情怀。同时都能从侧面体现抒情主人公的自尊、自爱和对对方的尊重、恭敬,都有对美好爱情的敬畏。而不是“入侵式”的睡你!一句话,都给人以美感,绝不会带来什么不适,更找不到一个“睡”字。莫非“睡式”爱情也是划时代的创新?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高”的效果一定有让人产生美感、使读者愉悦这些元素。自古以来,爱情都是神圣美好的,因此传统文化中才有婚礼仪式,结婚时才有穿婚纱礼服之雅举,而不是狂奔着去睡丈夫。一个“睡”字,动物味十足,是一种原始情欲的泛滥,是一种野性的释放,全诗意境尽毁,实为败笔!

我也看了一些余秀华的其他诗作。客观地讲,这些诗,大多意象鲜明,意境优美,很有笔法和文采,情感深沉而真挚,特具乡土气息且能写出新意,有她独特的风格。美中不足的是整体调子略沉。这与她不如意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必苛求。尽管她的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因存在太多不足而让人诟病,她仍不失为一位优秀的“草根诗人”(也许她不喜欢这样的标签,但我是真诚的)。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作敢当的实在人,是一个逻辑思维清晰、不愿向命运屈服、敢于抗争的强者,是一个值得尊敬和敬佩的人。

综上所述,不管公众在网络上怎样评说,如何口诛笔伐,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她当诗人。毕竟她强者的形象值得我们学习,她写的还有那么多的好诗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肯定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只是想,假如她被特别推崇的不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歌,而是另外任何一首诗歌,也许不会招来那么多的非议。

确实,诗人的命运是坎坷的,生活状况是艰难的,是值得同情的;同时她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是让人敬佩的。但对于她的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平心而论,实在是无论怎样说服自己都无法喜欢。不喜欢的情感和理由,正像不喜欢“被睡”一样的强烈,因为自己决不愿意成为一个被钓的“好色之徒”!仅此而已。另外,作为教师和家长,我还有一种思考: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如果认定它是好诗,那么可以向学生推介阅读、学习吗?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阅读、学习吗?反正我不敢也不愿意。千万别告诉我说诗歌也有“成人用品”,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文章写得有点长,感谢阅读!俗话说:“言多必失。”因此,本文必定存在错误和漏洞,敬请方家和师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一并鸣谢!)


透过文化怪圈现象,看余秀华的“睡你诗”—一种“原生态”的真实


透过文化怪圈现象,看余秀华的“睡你诗”—一种“原生态”的真实


透过文化怪圈现象,看余秀华的“睡你诗”—一种“原生态”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窈窕淑女   长江   意象   非议   诗经   怪圈   俗气   直白   美文   中国   丁香   诗人   诗歌   大胆   确实   现象   读者   真实   爱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