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未死”不代表“诗词素养”合格

前几天刷屏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系列,对于这件事,我接受信息的速度的确慢了点。

一开始我就看到了很多网友的吹捧,然后到知乎上结果又是千篇一律的吹捧,还什么盛唐遗风,直追李白?我只想说,能不能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能不能不要表露出小学生的鉴赏水平?诗读的少没人会怪你,但诗读的少,不知诗之美学为何物,只知皮毛千万别跟风吹捧,盲从跟风,只会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我想问一句,什么是盛唐遗风?君知否?

苏东坡曾评价柳永的“减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高处不减唐人,那什么是唐诗风骨?什么是盛唐美感?什么是盛唐气象?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别离情。”、是“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不得不感叹:古人有个好处,那就是全都死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看到你们吹捧的这些诗,只会泯然一笑。但我不能,我得说点什么。

我看到一些对于这个事件的评价,有人讲国人“诗性未死”,我很赞成。不过因为这件事才看出国人“诗性未死”,我倒是觉得,对于国人在诗性方面的了解还是太迟钝了。诗词或者现代诗歌在国人当中一直都大把人热爱的啊,比如鄙人。

但是,我写这个文章,想讲的是,诗性未死跟诗词基本素养是两码事。何以如此说?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人接的诗,其中不乏网友认可最高的几首,犯了一个格律诗基本的错误,用错韵了。

其中一网友接的诗如下:

(1)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闲约二鸿儒,黄昏扣柴门。

阔谈三更后,把盏有余温。

醉眼四处看,皆为梦中人。

(2)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但有庭上客,浮云笑此生。

就以平水韵来讲吧,第一首:“尘、人”是属于十一真,“门、温”是属于十三元,属不同的两个韵目。第二首:“生”属于八庚韵,更是八杆子打不着,就算在普通话里,生和尘,音节上也是不一样的。或许因为这些字,在现代普通话读音中很相像,所以有些作者估计没分清。或者,因为本来杜子建就没有要求接格律诗,那么接的诗就不论什么格律了。再者,或许是我本人多事了,有人会说是我太古板了,读死书。我也一开始也这么想。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不是讲了,真正好的诗,管他个锤子的格律啊。崔颢的《黄鹤楼》被网友推为千古七律第一的位置,格律不也破格了么?

此言有理,但是话说回来,人家曹雪芹虽然如此讲,但人家在红楼梦里的诗都是规规矩矩的,并不是写得好的诗就不顾格律了。他尽管在诗词上的造诣很高,但是也没自负到随便出格,因为不顾格律有两个前提啊,所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可以没什么拘束。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前面说过的,写的本来就不是格律诗。那么问题还有一个,古代有些高人写的诗,虽然破格了,但人家也是在平仄上面不顾啊,不会出现用错韵的情况,崔颢的《黄鹤楼》里的四个韵脚“楼、悠、洲、愁”都属十一尤啊。所以,如果讲,不顾平仄,还可以有理有据,但是韵目都分不清,诗词基础堪忧。

好吧,言于此,有人要坐不住了。认为我说了一大堆,其实还是食古不化,或者装X。其实呢,我出来写这篇评论文,本来就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我并不是反对什么,对于这起事件,我由衷高兴和兴奋,因为跟诗词相关的社会热点我都感兴趣。

我之所以提出来这些,是不想把非格律诗、伪格律诗,格律错误的,跟古典诗词划等号。也不想诗的错误的一方面得不到纠正,当然,作者固然可以解释,用的是中华新韵,或者根本就不是按格律诗来接的,那么也无可厚非。国民对诗词的热情也不会因为我的一篇文章就被浇灭。我是认为有利于大家对古典诗词的认知才来写这篇文章的。

有人不服,仍认为,只要写得好,管他什么格律狗屁。好吧,OK!我来点评一下,还是拿上面那两首吧,毕竟网友推荐最多的作品之一。

(1)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闲约二鸿儒,黄昏扣柴门。

阔谈三更后,把盏有余温。

醉眼四处看,皆为梦中人。

因为第一句是韦应物原著,我不点评,但还是忍不住,人家韦应物用来结尾的诗句被拿来开头,真醉啊!第二句:闲约二鸿儒,活脱脱的刘禹锡“陋室铭”即视感!而且平仄破了。“黄昏扣柴门,让我想起王维的“日暮掩柴扉”,作者潜意识里想融合古人的诗句,结果水平不到,就成了东拼西凑之嫌了。而且意思不通,你约了两个鸿儒,然后三个一起去茅舍中阔谈喝酒到三更半夜对吧?(对不起你平仄又破了!)但是你前面一开始又说你有一壶酒,足以慰藉风尘,你醉眼四处看就看吧,都是梦中人说的是你那两个鸿儒?那你跟他们有什么好谈的?你说你意有所指,其实连自己都说不清指的是谁吧!尤其后面“醉眼四处看”不能忍,虽然我讲不拘平仄,但是这五个仄声用的也是醉了。

总结:人家古人写诗,三大手法“赋比兴”:直言其事、由心及物、由物及心。寓情于景,要么以景衬情,要么以物托志。这首什么章法都没,立意也没,就一句景象描写“黄昏扣柴门”还是直接借的王维的诗句,你直抒胸臆可以啊,但是前言不搭后语,主题不明确,只看到一些无病呻吟式的假装风雅,结尾一句真像前几年流行的非主流段子。其实风雅淡泊是最难装的,古代装得最好的是陶渊明、王维。

评分:唉,不伤很多人的心,我还是违心给个及格60。不能再多!骂我的,说我装逼的也好,自己好好思考下,可以看看古人类似题材的诗句作为参考。还有就是了解下诗词美学和表现手法。诗词读得少不能怪你们。当然,不可否认,该作者还是读过一些诗的,但仍处于打油诗水平!

(2)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但有庭上客,浮云笑此生。

直接总结吧,浮云,庭上客,笑此生?不知所云,真笑得出来么?最讨厌这种装豁达的了,还装得如此失败!这首诗无以为评,因为什么内容都没有。空洞的表达,你要表达豁达,起码有个载体啊,你直抒胸臆,上一首诗至少有个“黄昏扣柴门”,给人一个画面感,一个意象,虽然是借用的,但你什么都没,就直接有酒笑浮生,跟QQ空间的自我打鸡血有什么区别?打油诗的水平!

评分:20,这二十分是给韦应物的原句。

总评:不单是这以上两个,现今很多人写的诗词,立意、用词都是陈旧化了,还在套用前人的作品,可以说仍然跳不出古人的框。而且不熟悉韵目,不知道诗词的表现手法,不知道意境和美学,感情也不真挚,诗词真的不是这么写的,不是像写说说、现代诗一样随便。甚至,可以不要任何格律都行,只要写得真的好。但显然,达不到基本要求。国人诗性未死是真,但诗词素养、古典美学知识却太欠缺。

本评论文到此结束,不服来辩!当然欢迎投稿过来,也欢迎来骂。最后还得要说一句很重要的话,真要是对诗词感兴趣,不妨认真看看唐诗宋词选集,不然还是别附庸风雅了,就像把鸡汤当哲理的人一样,有点low。最后,附送韦应物大叔的原著,大家仔细品读,对比一下上面那两首,看看我说的是对是错。

杜子建本人也没想到的是,自以为原创的诗,其实是韦应物的《简卢陟》中的诗句。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诗是言志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抒情还是言志,都是作者显意的活动,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说出来。网友那些作品很可惜没表达出来,也没表达清楚。诗必须形式与内容并重,文字、思想、感情、音乐、美,合起来才是一首诗。

为什么现代人比较难写出真正古典美学意义上的诗词?除了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思想环境的巨大差距。还有缺乏对古典美学的认知和修养。境界是由思想、情感、文字、音律语感决定的,不是平仄对了那么简单。比如古代平仄分五声,现在很多人只能精确到平仄对了就行了,而古人要精确细分到上平、下平、上、去、入。尤其是词,讲究音律,因为词是歌词,是来唱歌的。越是早期时越是如此,温庭筠、吴文英、周邦彦、姜夔均是此中高手。

(2016/3/7)

……………………分割线……………………………

那些说直追李白的,李太白在世的,盛唐遗风的,还什么盛唐水准的,你知道我看到后都快笑痛肚子了吗?人家作者都被你们吹捧得不好意思了,你们还以为是谦虚。

哦,李白要是还能看到你们说话,估计会笑得活过来吧。

古人有个好处,那就是都死了!

对于诗盲来讲,不说什么了。既然说能够比肩李白,那我默默帖几首李白的诗,各位看官自己品味。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鸿儒   盛唐   诗词   柴门   格律   平仄   醉眼   李白   诗句   风尘   素养   美学   美文   古人   国人   黄昏   合格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