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鉴赏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国学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一书,有七篇,每篇分上下,共有十四卷,属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所著。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后裔,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曾受业于孔子后代子思,孟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返回故乡,主要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其思想学说对后世影响之大,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一起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思想学说内容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其一,《孟子》学说认为人有一种先验性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强调人性之善所以为善,是因为人生来就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所说的“四端学说”。孟子反过来也指出人所以不善,一是因为外界影响,二是主观是否有向善的意愿,同时提出了一套修养功夫,包含他的认识论及其哲学思想,为后来儒家心性学奠定基础。其二,《孟子》学说强调仁政思想。孟子从其善性论出发,提出“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要求“省刑罚,薄税敛”,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施之以教,使其晓知孝悌之道,提倡保民而王,又强调儒家“重民”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其三,《孟子》一书还提出有关理想人格的论述,“人皆可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等等,主张“以身殉道”、“舍生取义”,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在西汉文帝时一度设置有专门的传记官,汉至唐代,始终被列入子部儒家类书,从宋代开始地位不断提高,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中,南宋朱熹又对《孟子》加以集注,列为四书之一,明清两代,“四书”成为官方教科书,也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孟子》书中提出的行善说和仁政说,特别是它的那种流畅犀利、气势磅礴的文字言佳句都出自《孟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探讨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历代古人先哲一直在进行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的思考,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孟子》的性善论和仁义论,引领人性向善,使得人们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熏陶,提高了国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毋庸置疑,其人性论思想为现代人的行为经营及生活哲理的形成,提供了美学参考、史学借鉴和理论依据。

下期典籍鉴赏之八:《道德经》鉴赏,敬请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孟子   道德经   是非之心   羞恶之心   儒家   凶年   人性论   子思   孔子   仁政   学说   美文   人格   人性   理想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