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吹满地

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正式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次年中美建交,3000瓶可口可乐于当年年底的某个夜晚被运往北京,阔别老百姓30余年的快乐水终于重返大陆;同年皮尔·卡丹进口到中国,北京文化宫的大厅里临时搭起了“新中国第一个T台”。与此同时,《大众电影》复刊,《望乡》、《人证》、《追捕》相继被引入中国,由中央电视台译制的科幻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也于1980年代初的夜晚正式播出,男主角 Mark Harris 的“蛤蟆镜”迅速成为时髦小青年们出门嘚瑟街头泡妞的必备行头。

改革春风吹满地

不过,《大西洋底来的人》带来的“蛤蟆镜”,如同《望乡》带来的“喇叭裤”,《血凝》带来的“山口百惠菜花头”,《排球女将》带来的“日式波浪头”一样,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国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老百姓的潮流服饰一直跟着明星走,这点到今天也没变过。

那么,既然今天咱们主要说的是“荷东”及其引发的“的士高狂潮”,还是得从蹦迪的四原件:行头、设备、歌曲、场所,开始聊起。

改革春风吹满地

先说“设备”和“场所”。收音机的普及差不多是从1979年开始的,那时候老一辈流传着一种说法:男方聘礼要“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三转”,指的是“老三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一种非常可信的说法是,这“一响”之聘礼,是随着改革开放、沿海经济的发展,女方加上去的硬性指标。1979年1月至4月,全国半导体收音机销售额比1978年增长了34.9%。


不过,诸如邓丽君一类的“靡靡之音”,在七十年代末期是不可能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大部分抱着收音机的听众听的还是“刘兰芳说书”。那会儿电视机也没有普及,对于迫切希望从流行文化中汲取营养的青年一代来说,如果能购买到一台“录音机”,那便是街头霸王,潮人之王。

改革春风吹满地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江苏盐城无线电厂首先响应了这一号召,于1982年研发出“燕舞”录音机,并借由当时新兴的“电视广告”,迅速打开市场(自1979年1月14日《文汇报》发表《为广告正名》一文后,文革后的中国才恢复报纸及电视广告制度)。随后,三洋、夏普、松下等进口录音机,以及能够转录磁带的双卡录音机也逐渐走进寻常人家。

改革春风吹满地

有了设备支持,各式“舞会”如星星之火般席卷全国也成了必然之事。1979年除夕夜,“交谊舞”首先在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重返国人视野;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一家音乐卡座,被视为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的第一家“舞厅”。[2]这股子风潮继续席卷下去,省会城市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人民自发的“露天舞会”;在工厂的联谊会上,“交谊舞”也成为一项比较常规的活动。

改革春风吹满地

任何一种新兴文化的兴起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1980年6月14日,公安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禁止群众自发聚众跳舞,理由是“舞场时常出现的打架斗殴、拥挤踩踏事件,为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问题”。

改革春风吹满地

《北京日报》1980年4月26日第2版“读者来信”栏

这当然不能成为爱舞人士放弃蹦迪的理由。通知一出,群众们纷纷由街头转移至地下,“家庭舞会”也由此兴起。

全国人民都蹦迪

万事俱备,只欠一把美帝的士高风。1985年,超级励志的印度歌舞片《迪斯科舞星》,给国人送来了蝙蝠衫、塑料耳环和blingbling衣。

改革春风吹满地

八十年代流传着这样一个坊间段子:“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如果借着《迪斯科舞星》再加上一条,大概是“印度电影蹦蹦跳跳”

无独有偶,香港则受1977年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周末夜狂热》影响颇深。这股子迪斯科风差不多于七十年代年代初刮入香港(当时迪斯科舞厅仅是五星饭店的配套设置),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形成高潮,湾仔有 Newyork Newyork,尖沙咀有 Canton、Hot Gossip 和 The Manhattan。位于中环的 Disco Disco算是当时最热门也最正统的迪斯科舞厅,最早由连卡佛总监之子 Gordon Huthart 开设,性手枪、安迪·沃霍都曾造访于此。为此,Gordon 还得了个“兰桂坊之父”的称号。

改革春风吹满地

Disco Disco

改革春风吹满地

Disco Disco 趴体海报,“Boy's Night”不言自明

在这些地点之中,名气不算最大,但对我们大陆迪斯科有着重要意义的,是位于尖沙咀的“Hollywood East”舞厅。八十年代初,当时的驻场DJ 杨振龙(Jamaster A)、Patrick Delay,经常将一些欧美流行歌曲 Remix 之后在舞场播放,因反响极大,后被香港飞时公司收录成系列合集:《Hollywood East Star Trax》。专辑后来在东南亚都有发行,全辑总销量超过400万。

(至于说“Remix”到了何种程度,鄙人连听三夜后得出的个人结论是:其实就是把味道正统的迪斯科给社会摇化了。)

改革春风吹满地

最先嗅到商机的是中唱广州分公司。1986年,第一张《Hollywood East Star Trax》被引入内地,名称被大陆翻译为“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简称“荷东”。

隔年,《荷东》相继推出了第二、第三辑,同系作品还有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引进的《猛士》(Master Mix)系列,中唱片成都分公司引进的《家庭舞王》(House Party)系列。

改革春风吹满地

10

改革春风吹满地

1

改革春风吹满地

2

改革春风吹满地

3

改革春风吹满地

4

改革春风吹满地

5

改革春风吹满地

6

改革春风吹满地

7

改革春风吹满地

8

改革春风吹满地

9

改革春风吹满地

10

改革春风吹满地

1

改革春风吹满地

2

改革春风吹满地

3

改革春风吹满地

4

改革春风吹满地

5

改革春风吹满地

6

改革春风吹满地

7

改革春风吹满地

8

改革春风吹满地

9

改革春风吹满地

10

1 / 10

《荷东》1-10,画风经历了...从蒸汽波到科幻的过程

那年还有一件大事发生,影片《霹雳舞》被引进了。

改革春风吹满地

《霹雳舞》另一大功绩:带起内地“半指手套”、高帮运动鞋热潮

相比讲述“穷小子化身一线舞星”的《迪斯科舞星》,这部美帝影片的跳舞场景更多地发生在街头和室内,那种意气风发的“对舞”和苦练,其实也更加符合迪斯科的精神。不必多说,此片上映立即震惊四座。至此,轰轰烈烈的“的士高”热潮已经来临。

改革春风吹满地

八十年代大陆出了不少“迪斯科入门教程”,为我们分辨“迪斯科”、“霹雳舞”和“街舞”立下汗马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尖沙咀   大西洋   蛤蟆镜   舞星   聘礼   舞场   迪斯科   录音机   香港   舞会   美文   北京   中国   收音机   春风   大陆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