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 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言:“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这里的“处”是终止的意思。七月中旬,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


“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大智慧。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的佛家,都非常注重“止”。儒家讲“止于至善”,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讲“戒定慧”。


处暑 | 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古人讲:“知行知止唯贤者。”凡事皆有度,知止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的度,在行中止,于止中行,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道德经》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名就的时候就要及时隐退,这是天道的规律,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综观历史上的伟人,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张良辅佐刘邦,反秦扶汉,功莫大焉,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但他能置功名于身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赢得生前身后名,成为后人所乐道的谋略家。反观韩信,他同样辅佐刘邦,功不可谓不大。但他不知谦让,一味伐功逞能,有功高震主之嫌,最终落得一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处暑 | 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道德经》还有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人们害怕“知足”,怕它成为不思进取的根源,但又因为心中没有衡量标准,一个不留神便将“进取”活成了“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因为贪恋利益而不懂止损,因为贪恋权位而身陷囹圄,无论古今,相关事例皆不胜枚举。青云直上时,要顺势走下去并不难,在这样的时刻停下来,反而是一件更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事。


处暑 | 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知止是懂得“放下”


“放下”无需满腹经纶,也不必跳崖蹈海,它需要的只是一种姿态:站在某个高高的心灵峰顶上,纵目四望。一个人应当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眺望未来;既能感受到眼前的苟且,也能预见诗和远方;既能忍下眼前的不公,也能抓住新的机遇,绽放出新的光芒。


处暑 | 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知止是“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字幅下,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内心的“糊涂”,是“放一着”,是“退一步”,是放下和退让,是不斤斤计较,不求事事有报。世间的聪明人多,“糊涂”人少,与聪明比起来,“糊涂”更难。因为聪明仅仅停留在智力和智商上,而“糊涂”却升华到了一种智慧和胸怀。


处暑 | 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知止而后定


《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是说,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行与止,福与祸,只是一线之隔,而能够把持这福祸转换的根本,是在于自己的本心和认知觉悟。


写在最后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我们的一颗感恩之心。从感恩我们的身体,到我们的际遇,从感恩父母,到热爱国家。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养分,踏先贤路,感恩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道德经   佛家   儒家   处暑   止于至善   暑气   功成身退   周详   定力   刘邦   适可而止   节气   随遇而安   美文   古人   糊涂   聪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