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晓品读会之《一个人的朝圣》(第五篇)

燕晓品读会之《一个人的朝圣》(第五篇)

哈喽,燕晓品读会又回来了,一边是繁重的写作任务,快餐式地输出。一边要求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品读一本经典之作,左右脑不会打架,但是得相互体谅,让出时间。

《一个人的朝圣》作为近几年经典畅销小说代表,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今天,就让我们继续翻开第五篇:哈罗德、酒保与没有孩子的女人。

大家发现没,在标题上,小说不会像网文一样,取一些博眼球的题目,非常地质朴接地气。这本书中每一篇的标题,几乎都是哈罗德与什么什么。写网文就像是快餐,无论写得多精彩,因为评论的是当时的热点,比如某某离婚之类,网文的寿命是很短的。

但是,写小说就不一样,如果能写出一篇精彩的小说,哪怕是小小说,都可以留存很久很久。特别是一些有现实意义或者时代代表性的小说,会不断被人发现而产生共鸣。所以,我个人认为,若想一直一直写下去,还是要学学如何写小说。这样一篇一篇品读经典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以后写长篇打基础的。

尽管,每次写这个的阅读量非常少,但是,我会坚持做我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我相信,对阅读对写作有深度需求的小伙伴来说,这样的文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好,那我们就接着开始吧。

哈罗德已经真正上路了,看得出他的心情非常轻松愉快,一开篇,扑面而来的就是这种愉悦的心情:空气甜而柔软,蓝天高而澄澈。哈罗德发誓上次透过窗帘看到的景色还像一堆暗沉沉的骨头和纺锤指向天际;但如今,无论看向哪里,都散发着藏不住的生机。

尽管是描写景色,但是同样的景色,在哈罗德内心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那种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觉振奋人心,让他忍不住漾起一丝笑意,但觉苍茫世界我独行,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让他回到小花园里除草去。

这一段描写非常有意思,用了几个层次的对比。第一个层次,眼前风景的对比,同样的风景在哈罗德内心产生不同的感觉的对比。第二个层次,哈罗德状态的对比,一个连手机都没带的老人,会不会摔倒?会不会有人袭击?而实际上,哈罗德轻快地步伐,兴奋的心跳,俨然像个十八岁的小伙子。第三个层次,就是哈罗德现在的心情和被要求去小花园里除草的心情的对比。

一篇好的小说,离不开立体的对比,有时间上的,有空间上的,有心态上的还有情感上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很容易将人代入到情节中去,让人跟着主人公哭而哭,笑而笑。更重要的,是引起内心的共鸣,有多少人,都是活在一种无可奈何的逼迫中呢?或许,像除草这样的事情不能叫逼迫,可是,此时,我们看得出哈罗德内心是抗拒的,仿佛在说:去他的除草!

我们又承受着多少看起来正常,而内心其实十分抗拒的事情呢?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戳中了不少人内心的痛点,所以才能让大家喜欢,并一边替哈罗德捏一把汗,一边跟着哈罗德的脚步,一起完成了这场朝圣之旅。

燕晓品读会之《一个人的朝圣》(第五篇)

一路上,哈罗德一边走,一边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一点一点地了解到,哈罗德和莫琳之间是如何越离越远的,其中,戴维溺水事件是让所有人对哈罗德失望的原因所在。哈罗德对自己也失望极了,紧急情况下,他却还在解鞋带。如果不是巡逻员经过迅速地将戴维救起,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这样,哈罗德感觉自己在戴维面前抬不起头来,在莫琳面前也抬不起头来。无论是他的心理作用还是事实,总之,他们三个人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不对,应该是莫琳与戴维仿佛是一边的,他成了不可融入的异类分子。

他的脚起了血泡,小石子也进了鞋子,磨得生疼。这些,都阻止不了哈罗德前行的脚步,他被压抑得太久太久了,那次溺水事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没用”的人。他要证明他自己,甚至可以把一个癌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这让他内心充满了力量: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哈罗德终于在黄昏前到了南布伦特,一天下来,他走了八英里半。1英里=1.609344公里(千米),也就是说,一个60多岁,平时不太走路的老人,一天走了近14公里的路程,而且,脚上还有血泡。别说对于老人,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这才刚刚开始。

哈罗德这一次疯狂之举,或许是奎妮的来信意外点燃心中的火苗,或许是蓄意已久却未能实施的行为。总之,他走出来了,为自己活一次,为证明自己活一次!#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纺锤   血泡   美文   小花   共鸣   景色   快餐   层次   脚步   失望   内心   老人   事情   感觉   心情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