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资料记载:

扎染技艺流传于巴蜀地区,它起源于秦汉时期,至唐代得到普遍运用,称为“绞缬”。扎染最早采用纯棉制作,发展至今,棉、麻、丝、缎等各类纯天然织物和皮革均可制作。以古代传统工艺为基础,经历代民间工匠不断探索和总结,整理出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数十种扎染手法,形成一套独特的制作技艺。染色也从单色的简单浸染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制成的扎染品色彩斑斓,扎痕耐久,纹样从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显示出奇异的艺术效果。自贡扎染以针代笔,扎缬染色,使几何图案及包括人物、动物、花鸟、书法等在内的写意图案若隐若现地呈显在扎染品上,手法出神入化,极具地方特色。


四川缬染素以风格独特而著称,史称 "蜀缬"。宋代发展了著名的"鹿胎缬",明代用于棉布印染,清代以来全川普遍种监制靛,染坊林立。民间染缬因加工工艺不同,分灰染、拔染、扎染和蜡染。灰染属碱剂防染工艺,以棉布为原料再将镂空花板置酸洗后的布上在镂空地方涂刷细石灰与豆浆调合成的防染剂后人蓝靛染色,经清洗、吹干、刮去灰浆,蒸布、散气、踩整后即成;拔染是在兰布上用镂空花板填刷拔色剂退掉兰色而成;扎染是用浅色布抓成小撮,或用针串或染布折叠,或扭成塔状将线固定起来放入染液中制成;蜡染则在白布上用溶蜡描绘花纹,入兰靛染色,去蜡色则花纹如绘,主要在川东南苗族地区盛行。


  随着社会的变迁,纺织印花的机械化生产得到普及,大大冲击了手工印染行业。在此情况下,自贡扎染技艺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艺人大量减少,生产实践陷于停滞,现已处于濒危状态。


抢救性发现保护民间技艺,更是文化传承发扬亟待重视的问题,期待更多人参与到其中,保护并继续传承下去,亦是华夏文明璀璨一页。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非遗蜀韵——四川民间手工扎染技艺

弦哑/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技艺   染液   拔染   自贡   苗族   灰浆   鹿胎   染布   蓝靛   民间   蜡染   棉布   花纹   美文   手法   图案   手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