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作者:鸢之

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这是一本精致小巧的书,作者用冷静克制的笔调书写了六个普通人的故事,其中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柳暗花明”的情节,更没有闪闪发光的奇迹。只有一个主题——生活,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充满了生老病死与爱恨离别。


一.病痛下的“关系”


《小红花》与《灰里焰》有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疾病。撇开电影单说小说,会发现小说更接近现实。方远儿是个三十岁的患者,远没有电影里那样的青春灵动,她也没有一个看起来乐观豁达有点爱开玩笑的父亲。同时韦一航与她之间也没有太多浪漫的故事。

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有人说电影过于美化,倒不如说是现实本身就是如此残酷,残酷到电影创作时不得不蒙上一张比较好看、比较“体面”的画布。


在小说里患病的韦一航不再想拥有社会关系,他不愿面对同学,甚至当着一大群人的面痛骂张鹤松,说一切都是假的。他宁愿赤裸裸地把真相揭开,掀开它虚伪的面纱,他在此刻是愤怒的,但之后的种种表现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叛逆的少年。


他和患病的少年牛小兵成为了朋友,虽然谈不上关系有多好,但总归有一份友谊在那里。牛小兵生日那天,韦一航仿佛有预感,预感到也许他的父母不会来医院陪他。


“小红花”这个象征物也第一次出现。

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牛小兵说:“去年我发现,弟弟的小红花已经超过我的了,他陪爸妈的日子也超过我了。”


小红花是明面上的小奖励,是精神上的鼓励,是父母的偏爱。


很明显的是,最初韦一航对小红花根本不屑一顾,他直言“小红花要是有花语,不就是假积极吗?”直到后面,方远儿也奖励了韦一航一朵小红花,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带牛小兵出来过生日。


正是这一朵小红花,让韦一航开始感受到情感世界的波动。在不知不觉中,他也能与其他病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因为与其他共鸣不同,才更能显出它的意义深刻。


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这话倒有几分道理,然而小说里失去爱人的时晓昧却说:“真得听方远儿的,生命体验贵在不拘一格,我们每一天都可以是冒险。”


活着是基本,但是谁说患病的人不允许拥有不一样人生?


于是三人开始为去青海而做攻略,不是纯粹的游玩,更像是对远方的向往与期待。

遗憾的是方远儿提前离开,韦一航心想“这次不用吗啡了”,他明白在无数个深夜,方远儿承受着难以诉说的痛苦,在某一个瞬间,他是在为方远儿感到庆幸。于是三人行变成了双人行,盐湖湖面如镜子一般澄澈透明,羊群的皮毛上都画了一朵小红花。


那是方远儿留给韦一航最重要的东西,是真实的奖励,是温暖的鼓励,是被疾病折磨下的不妥协与抗争,是带他重回社会关系网的链接。


从此之后,小红花的花语将不再是“假积极”。


《灰里焰》,书名有点奇特,带有一丝丝不符传统的气息,像现代版的词牌名。倘若单看名字,会想象是一地黑黝黝的、纸烧完后剩下的灰烬,却在无人在意的时刻,依旧有隐约的火焰在跳动。而在小说里,灰烬即是患有重病的陶心平,而那团隐约的火焰,是她的妹妹陶娜,当然也是她自己。


因为生病,相依为命的小分和母亲迎来了父亲李正海,同时迎来了照顾陶心平的陶娜。与《小红花》里的关系不同,这里的关系更紧张与微妙。普通的两口之家,变成外人称赞不已的三口之家,再变成彼此都觉得有些奇怪的四口之家。


这更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患病家庭的分崩离析彷佛只在一瞬,没有夫妻间声嘶力竭的争吵,没有咄咄逼人的质问,也没有斩钉截铁的再不往来。有的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和举动,像被针刺到的手指,鲜血慢慢渗出来,殷红且缓慢,痛感直达心头。


韩今谅很巧妙地在这一篇中运用四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恰好是四口之家中的四个人。他们别有用心,他们暗度陈仓,他们刻意维持平衡,李正海对发妻的忽视,李小分对小姨陶娜的亲近,彷佛谁都没有错。


陶心平是高傲的,在没有患病前,她是在讲台上指点江山的数学老师,如同书里写的——“她闭着眼也可以在黑板上随手画出准确的立体图形,再大的黑板也能绝不失手。”


英国作家劳伦斯在《道德与小说》中提到:“每次我们欲与某人某事结成一种新的关系时总是要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与旧的联系作斗争,要取代旧的,这永远不会是件愉快的事。”陶心平,她也曾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学校、学生们、家长们,但是疾病将所有的网都不留情面地一并撕破,只转头给她一张编织得破旧的网。


就连她的女儿小分也想:“如果有什么比疾病带来的病痛更可恨,一定是疾病带来的耻辱感。”那是一种被抛弃和遗忘的耻辱感,但是陶心平有着绝不妥协的心气。正如陶娜一直怀揣着取代姐姐的想法,然而到头来,两个人都像书名《灰里焰》一般,只是灰烬中跳动的焰火,昙花一现,都不长久。


二.个体的选择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选择似乎总是那么无足轻重,然而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选择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


《小红花》里韦一航选择接受小红花,选择不再冷着眼当旁观者。《兰花草》中的洪峥选择从物欲横流里退出,选择与松子告别。


诚然,洪峥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为有钱人们服务,在高朋满座的每一场聚会中侃侃而谈,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与松子相处。本身洪峥与她的相遇就很奇怪,继而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他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洪峥不能预知每天回家面对的是什么。”

我从一开始就猜到作者不会让他们俩有结果,确切地说,他们俩都没想过未来。


未来是很美好又很虚幻的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未来属于少年人,属于他们的意气风发,而不属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这便是歌曲《兰花草》的背景故事。这个故事在似有若无中也折射着洪峥的自我经历——他和松子那段没有开出花来的感情。


选择过后是清醒的,是放松的,爱而不得与爱里别离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毕竟下一次,谁也不知道兰花草会盛开在哪个地方。


惹哭万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原著,你真的看懂孩子的脆弱了吗?

我们在生活的瓢泼大雨里踉踉跄跄,一旦熬过去,便是风光霁月。


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曾写道:“所谓现在活着,是鸟儿展翅,是海涛汹涌,是蜗牛爬行,是人在相爱,是你的手温,是生命。”


于书中所有人而言,是在困苦与平淡里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必要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一朵小红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红花   彷佛   松子   关系网   病痛   原著   灰烬   小兵   美文   共鸣   脆弱   疾病   未来   关系   孩子   人生   故事   电影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