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作者:Jay

校对:LIT.CAVE编辑部

配图:online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今日是汶川地震十三年,我们做了一期自然灾害主题书单。

时光转瞬即逝,很多往昔的细节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消亡,然而书记得,这也是我们离不开书的原因

[ 1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赤子之心:汶川地震青年志愿者访问记》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图书简介

作品通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的角度来写大地震,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面地反映了地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从物质到精神的震荡,因为避开了耳熟能详的材料,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普及了志愿者的概念。中国的志愿者事业虽然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但真正为中国老百姓知晓,却正是通过2008年的两件大事——大地震和奥运会。可以说,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正在渐渐为民众所熟悉,在这样的时刻,以志愿者为描述的对象,无疑是很新很时尚的题材。而作家对志愿者理念的描述,对志愿者事业的分析和展望,在当代纪实作品中还未见到过。

同时,作品在更高的层面上写了中国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所有的父母们慨叹自己家里的小皇帝们怎生担当得了人生大任时,地震恰如一块试金石,七零后、八零后们的表现令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正如作品中一个被采访者所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承担的机会。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作品把地震中一代青年人的行为呈现在世界面前,渴望社会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代人。

作品保持了陈丹燕作品一贯的细腻和冷静,摹人状物生动有趣,上海风格浓郁,是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

[ 2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汶川地震168小时》

作者:张良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图书简介

翻开本书,见证生命的坚韧以及在灾难中迸发的人性,反思一场不应淡忘的灾难

该书主要记录了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在地震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作者从2008年8月开始深入映秀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了数百位相关人士,从他们的口中记录下震后七天,即168小时内的真实经历。本文整体上通过时间顺序进行记录,采用了多线并行的描述方式,通过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觉角度的记录,还原一个较为完整、全面而又真实的震中映秀。

[ 3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唐山大地震》

作者: [法] 劳拉·马基 等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图书简介

《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当代中国反映重大自然灾害的一部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作者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

事后,作者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灾中的人们,也留下了许多思考,使得这场灾难在更广阔的时空获得了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注。

[ 4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

作者:李文海 / 夏明方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图书简介

本书通过研究清代饥荒时期的官民反应,折射当时的社会境况。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发表了大量富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其中尤以清代灾荒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大都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研究清代的灾荒,对今天有着最直接的借鉴意义;

其次,清代灾荒极其严重,而人民群众的抗灾斗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的救荒机制及实际运作,也集古代荒政之大成,更加完备和系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最后,迄今留下的有关灾荒的历史资料,也以清代为最多,例如我们所编的《中国荒政全书》中,清人所写的荒政著作就占了全部资料的百分之九十强,不可谓不宏富。

如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清代灾荒史的研究,是我们在2l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 5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

作者: 刘志刚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图书简介

刘志刚编著的《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从生态、灾害史的角度来阐释明清易代这一变化巨大的历史时代。

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明清之际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专门统计了崇祯、顺治两朝三十四年间发生各类灾害的州县数,通过数据去寻找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基本规律、变化特征与形成机制,并以此去解读明清易代过程中的一些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现象。

明清之际灾荒、战乱中的人口损失,通过回测法与借用法探讨了明清易代过程中人口损失量,对当前相关研究进行一些修正,并比较了各类灾害与战争在人口损失中的权重大小。

明清之际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商品市场内在的脆弱性探寻了生态危机向社会经济领域蔓延的途径及原因,从饥民食物的角度考察了灾荒的演进过程并用粮价量化分析了灾荒的程度差异。

明清之际灾荒、战乱与地方社会的重构,讨论的是灾荒与战乱中地方社会的应对方式,对明朝宗室、士绅阶层与地方精英三大群体的行为选择与历史命运进行了详细论述。

明清之际政府救荒能力的历史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比了明末崇祯朝与清初顺治朝的政府救荒能力。

本书综述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明清易代的五种解释模式,是对明清易代研究进行的一次学术史的回顾。

[ 6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华北的饥荒:国家、市场与环境退化》

作者:李明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图书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荒频发的国度,因而中国历代积累了大量的抗灾救荒经验。

西方著名汉学家李明珠教授在本书中将自己的研究落脚到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直隶及其周边地区。

考察了清代以来这一区域内粮食价格与市场整合度这一命题,阐述了环境的变迁与灾害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

作者认为,几千年来人类进行的大量的水利工程致使环境退化,加剧了帝制晚期灾害暴发的频度和烈度。

书中以清代三次不同类型饥荒的情况下,政府实施的救灾策略,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另外,书中还研究了民国以降的灾荒与灾荒救助,时间跨度达三百年,研究了市场与粮食价格,及二者与灾害的关系。

随着学者对粮食价格与市场整合度问题的重视,灾害与粮食价格、市场整合等方面的相关度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本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典范。

作者在书中对灾害史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如在书中提出的“君王周期”、“假性市场整合”等真知酌见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 7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作者:[英] 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图书简介

1995年7月中旬,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有700 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

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

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

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 8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作者: [美]唐纳德·沃斯特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图书简介

这本书,是对尘暴地区最根本的说明:人和土地的疏远、土地的商业化和对它的征服性的滥用。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美大平原遭遇了世界史上的一次严重的人为的灾难。

这本书是唐纳德·沃斯特关于1929到1939年间的经典纪事,也是从生态学和人的角度讲述的一个尘暴的故事。

[ 9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樱花残:災難視角下的日本文化》

作者:陈安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图书简介

日本人外在的表象,多来自于他们多灾的环境以及生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常。

和《菊与刀》的作者选择了象征皇室的菊花不同,樱花是本书的选择。

相比之下,菊花无论如何都和日本人相距甚远,而樱花则庶几近之:盛极而衰的物哀情怀,飘逝随着深刻的灿烂而到来,这些都像极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性。日本人普遍性的孤独、忧郁,投入时能到身心俱疲,认真时可谓一板一眼,乃至灿烂时的忘情奔放,飘逝时的极致坦然,都是樱花开落的模样。瞬间的灿烂,却是永恒的凋残。

本书从灾难视角出发,从多个维度解读了日本和日本人的文化与文明,以及各类文学艺术形式、政治信仰和民族风俗。

[ 10 ]

汶川地震13年,自然灾害如何塑造我们的今天

《黎元为先: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未来》

作者:闵祥鹏 主编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图书简介

在本书中,陈业新、卜风贤、余新忠、朱浒、郝平、马俊亚、夏明方、方修琦、袁林、周琼等知名学者,畅谈灾害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未来。在传承与破立之间,构建灾害史研究的新框架,确立灾害史研究的新起点。

“水旱霜蝗之变,何世无之?”从文明初萌时的洪水泛滥,到全球化时代的新冠肺炎,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与灾难抗争的历史。

如何辩证看待人类与灾害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理性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命题。

自古至今,历代先贤留下了许多应对危机、裨益后人的防灾理念、救灾方法与应灾举措。许多学者怀着经世致用、鉴古知今的人文情怀,参天尽物、济世为民的学术理想,不断总结灾害救助的历史经验,反思灾害应对的成败得失,提出防灾减灾的中国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汶川   自然灾害   灾荒   唐山   明清   清代   灾害   美文   中国   志愿者   灾难   出版社   简介   社会   作者   图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