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一场疫情,让我们从近思远,又从远看近。人行于红尘,生在世间,应有敬畏之心。因为因果不空,天理有序,循环不爽。诚如祖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地,畏人言。”也就是说,心存敬畏之人,做人有原则,绝不突破道德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慌不忙,有取有舍,有进有退,有尺有度。间而言之,即敬畏天,敬畏地,敬畏我们自己。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天地,善待自然,才会得到天佑地护,也会得到它们更多的后爱与馈赠。反之,将会受到天灾人祸的惩罚。所以,中国的儒家倡异“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遵偱自然规律。顺天应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其次,敬畏地。我们敬畏大地,因为它有枯,有荣:有收,有藏。并且,稳中求进,稳中向好。

我们生活在土地上,靠它打粮,靠它吃饭。想要物产丰富,喜获丰收,就得让它肥沃来保证高产。但,它充满了智慧与玄妙,它在给我们丰厚回报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后重的责任。它是人的母亲,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遥篮。古代的砍柴现象,却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因为木有柴可谓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能量来源,可奇怪的是几千年的砍伐都没将它们砍尽。那是因为当时人们有敬畏之心,只砍枝条,不伤主干,从而使树木得以休养生息。我们要敬畏大地,少点索取,多些爱惜。为后世子孙留下山青水净的生态乐园,而不至于因过度擻取成为千古罪人。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再者,敬畏自己。有位哲人说: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甚至敬畏自己。学会让步,学会妥协,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成长的第一步。唯有内在平和宁静,才会左右自己的心情,从而轻松愉快,客观清醒。世人只有心存敬畏,放下俗念,与天握手言和,天也欢喜:拿住尘心,与地和谐相处,地也欢喜:布下恩慈,与世间所有温柔相待,人也欢喜。只有天,地,人,和谐相依,才是真正完美融洽的“大道归一”。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敬天畏地,既是有意,也是无意:敬人敬已,既是有情,世是无情。常存喜悦之心,自有祥云缭绕:常怀感恩之意,宛若春风和熙。怀敬畏之心,心中有信仰,行为有约束,做人懂收敛。养一点浩然气,守在规矩里,居于方圆内。一切安宁都将不期而至,一切美好也会如约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敬畏   祥云   天佑   顺天应人   儒家   方圆   千古罪人   握手言和   恩德   美文   君子   万物   世间   大地   和谐   人生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