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与乡村形成良性互动既而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赵钒



让人才与乡村形成良性互动既而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依靠谁?当然是依靠人才,这不是废话嘛,谁都知道要依靠人才,那怎么才能吸引这些头角峥嵘,如龙如凤的人才前往那穷乡僻壤之地?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没有实际的好处,他们是舍不得城市的优渥生活的,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该怎样为乡村振兴吸引人才。

吸引人才,健全的生活基础必不可少。




乡村与城市比有哪些吸引人的优势呢?有人说,乡村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绿色的食品。这些确实是优势,但与城市的灯红酒绿,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比起来还是显得吸引力不够。年轻人来到乡村创业,如果缺水、缺电、缺网、道路坑洼难行,那他们肯定是不愿意来的。




不过幸运的是,经过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乡村的水、电、气、网、公路网络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成,乡村的生活环境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差。过去一下雨,到处都是烂泥,脏乱差让人很不舒服。现在的乡村,宽敞的公路已是四通八达,不能通大路的人家也有便民水泥道,出行方便了,到处干干净净,人也精神了!




应该说乡村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虽还有待加强,但已经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至于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例如大型超市,酒店、娱乐场所等的建设,就必须要与人才的引进同步进行了,如果先建设起来等人,会有些浪费,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没有人才的介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虽能满足基本需求,但与真正的现代化还是相去甚远,人才既要成为乡村基础设施的享受者,同时还要成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者,要建立科学、实用、规范、又具有前瞻性和美感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离不开人才。




吸引人才,创业基础保障十分重要。




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面对乡村振兴的大好机会,都是跃跃欲试,但年轻人没技术,没经验,不会协调与农民、乡镇干部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乡村创业要面对的问题。农村创业不是个别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挥一挥锄头就是真金白银。乡村创业可以说比城市要艰难得多,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农村创业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何况是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光是头脑热是没有用的,那不过是唯心主义,实事求是的从乡村创业成功的基础概率来说,年轻人创业成功的概率太低。




部分地方乡镇干部对乡村振新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当作任务和口号而已,基本属于敷衍,对于乡村振兴的具体操作也基本停留在文件编制等等形式主义事项上。要想要搞好乡村振新,乡镇干部作为领头羊必须要有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意识,为创业者的乡村创业打好基础,创业者也须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乡村创业,盲目的乡村创业对政府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取的。




吸引人才,必须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什么才是对人才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有人说是发展空间,如果人才来到乡村,却像进了死胡同,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那人才肯定是不会来的。那什么是发展空间,说白了,无非就是要能挣钱或者能出政绩。怎么才能让他们在乡村挣到钱,钱是什么,有的人一提到钱仿佛就是困难重重,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钱不过是国家开动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堆纸,是盘活社会生产力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在如今的数字支付时代,钱连纸都不是了,就是一些数字。只要你是人才,你的想法,你的实践能真正符合乡村振兴的战略,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那撒些纸给你又何妨?印钞机不会随便为谁开动,印出来的钱必须要创造相应的价值与之相匹配,乡村振兴是一条探索和创新之路。如果你是真正的人才,就要努力创造价值与这些花花绿绿的钞票相匹配。在这条路上有智慧、有能力、有毅力的人必将获得可观的回报!




吸引人才,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必不可少。

有人说,发展要靠自己,不要只知道等着国家来帮扶,动不动就要我们看什么“南街村”,这样村,那样村,似乎这些村都是些自立自强的榜样,而我们都是等着要饭吃的叫花子。这些所谓的先富起来的村,敢说自己没有政策的帮扶?过去沿海的小渔村,没有政策的帮扶,能变成摩登都市?痴人说梦而已。没有国家政策的引导,人才会纷纷涌入城市去帮助小渔村的人民搞现代化建设?不要忘了我们是“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是先富带后富的承诺,也是对乡村几十年落后发展的补偿。有了政策,资本的目光才会聚焦到乡村,乡村振兴才能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目光的汇聚才能真正点燃这片枯草,让乡村大地重焕勃勃生机!




要为人才指明乡村振兴的方向:“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真正的合二为一!”

农村到底该怎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绿水青山是否就这么在那里矗立着,它就已经是金山银山了呢?我想不是的,否则为什么广大农村群众守着这“绿水青山”几辈子仍然还是穷得叮当响,说明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绿水青山是农村发展的底线,农村发展不能以破坏绿水青山作为代价,但是广大农村群众又向往金山银山的美好生活,执行者们往往难以拿捏分寸,举棋不定,导致农村的发展迟迟不见起色。




“绿水青山”是乡村发展的底色,而“金山银山”则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然已经对农村做出要保持“绿水青山”的根本性要求,那么农村人民就必须要能从“绿水青山”的根本性作用中获利,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同是神州大地,农村为什么不能建高楼大厦?广州,深圳当初也不过是小渔村,通过城市化建设,最终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农村之所以不能走上小渔村变大城市的道路,那是因为农村与城市有不同的作用和定位。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出发,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农村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就是“环境改善”,并且可将农村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1、宏观方面是指农村对整个国家和世界能起到的环境改善作用,随着地区乃至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劣,中国广大乡村的“宏观环境改善作用”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国家及整个人类的生态安全都有非常积极而重大的作用。这种“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是通过限制农村传统产业发展换来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足以促使其它地区为农村这种“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买单。广大农村居民完全可以凭借农村的环境改善作用,成为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生态产业工人”。农村至此走上一条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生态产业”发展道路,其产业兴旺的标准就是环境改善作用的不断提升。




2、微观方面的作用则是将宏观的环境改善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战略相结合,真正的从微观上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让农民真正成为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受益者。

既要让农民成为“生态宜居”工程的受益者还要让他们成为“生态宜居”工程的建设者,让农民成为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建设和维护农村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以及微观的生态宜居作用,主要收入则来自于农村以外地区的转移支付。应该将建设好、维护好农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环境改善作用作为乡村振兴前期的重点工作。




农村的“环境改善”作用需要得到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进而获得其它地方的支持和转移支付。这些支持和转移支付将用以推动乡村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进行转变,这个转变并非转变为高楼大厦的城市化建设,而是转换成为“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将退耕还林政策与生态宜居相结合,把农民转变成为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把农村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健全、生活保障有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宜居之地。”的生态宜居建设。如此既能保持乡村“绿水青山”的底色,又能保证乡村人民过上好日子,既是转变也是融合,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真正的合二为一!

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还是人才本身




吸引人才到乡村来,对各方面的好处都是很大的,尤其是那些人才本身。人才下乡可以减少城市人口压力,缓解乡村空巢现象,补充乡村振兴的劳动力,也是对人才在大城市所承受的繁重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乡村振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旦启动,将成燎原之势,海量的资本会进入乡村市场,这些来到乡村的人才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造富运动的幸运儿,赚得盆满钵满。




要实乡村振兴的目标,所需的资源将大得难以想象,但巨大的资源需求,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未来,乡村振兴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成为去库存,促经济的强劲助推器。到那时,数风流人物,就不再是城市一边独好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将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




希望这些到乡村来的人才可以抱着是在为自己而工作的想法投入到乡村振兴当中来,城市的生活也并非就那么好,或许在这里你们可以打造出你们心中的天堂,找到人生的价值和归宿,从而舍不得离开,成为新一代的乡村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乡村   绿水青山   产业工人   人才   金山   渔村   微观   助力   美文   生态   作用   农民   农村   政策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