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元二


“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因为穷,生了病只能等死。”这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像一把把刀扎在我们心上。人一旦得了病,生活一片祥和的遮羞布将被撕开,现实的残酷、冷漠敞开在我们面前。


一种治疗绝症的药,被发明出来,不是为了救人命,而是为了赚钱,最终要了人的命。


一个无名之辈,过着自顾不暇的生活,他被推到苦难的人们面前,看着人们对生命的依依不舍而无可奈何的辛酸。他本从未想过,做什么孤胆英雄,只是不由自主地走上了这一条不归路。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药贩子,为了救上千个绝症病人的命,冒着被法律和药商制裁的危险,孤身犯险,不为赚钱反而倒贴,卖走私药救人命的故事。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导演,宁浩、徐峥监制,徐峥、王传君、周一围等主演的一部社会现实性题材的电影,于2018年上映,电影票房达到30亿,豆瓣评分达到9.0。


电影获得了2019年香港金像奖、第32届金鸡奖、第55届台北金马奖的最佳影片等含金量超高的奖项。


被影评界的各位大神们称为“中国电影的希望之光”、“对中国电影恨铁不成钢的观众所期待的电影”等等。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电影有哪些闪光之处。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人性的考验:是保全自己还是拯救更多人?


无论是大英雄还是小人物,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命。就像余华所说,活着的意义就是忍受生活的万般辛苦、无聊平庸。


但是当一个人,被生活戏剧性地推到一个生死抉择面前,他是选择保全自己还是选择牺牲自己,拯救更多人?


2021年6月1日,重庆长江边,几名儿童玩耍时不慎落水,好几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跳入水中施救。其中一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救了好几个孩子,最后体力不支被冲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在面临突发的危险时,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善良的天性促使了他们做出了牺牲自己成全更多人的选择。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我不是药神》的主角程勇,原本开了个卖印度神油的保健品店,穷困潦倒得连房租都交不起;老婆跟他离了婚,要带孩子移民;老父亲得了重病,治疗费要几十万。他为了挣钱,冒险帮白血病人吕受益到印度代购(走私)仿制药。


得了慢性白血病的病人,国外某药商生产的格列宁是唯一能保命的药。但是正版4万一瓶的药,一年就要吃掉50万,没几个人吃得起。印度仿制出药效一模一样的药,进价才500块,卖到中国5000块都供不应求。


程勇发现这是个巨大的商机,拉拢几个病友做起了走私药生意。他赚到了钱,病友们靠便宜的药保住了命,原本是皆大欢喜的。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但有个真正卖假药的“同行”张长林,看中了程勇的生财之道,花大价钱怂恿程勇把代理权卖给他。


程勇面对着第一次考验人性的抉择,他选择了明哲保身,拿了钱去做正当的生意。面对着病友的质问,程勇激愤地回答:“我管得了这么多人吗?我TM上有老,下有小,我被抓进去,他们怎么办?”


是呀,他也没得这个病,他就是个卖神油的、有着自己的苦恼的小人物。尽管张长林黑心,把价钱提高到了10000一瓶,他也顾不上这么多了。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后来张长林跑路了,很多人都因为吃不起药去世了,包括当初的伙伴吕受益。在沉重的生命面前,程勇再也没办法独善其身了,他关掉了蒸蒸日上的纺织厂,再一次开始卖药,只是这一次他没有赚钱,反而倒贴。


他知道走私药物是违法的,卖仿制药是侵权的,会坐牢的。但冒着坐牢的风险,换来的是上千条命,他该如何选择?他似乎没得选择,最终是被人性推到了这一条侠义之道上去。


最终,程勇被抓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原本是程勇为了忽悠会英语的神父入伙时说的话,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侠之大义。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电影的社会价值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社会现实性题材的电影,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带来的社会价值。


首先,它带着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现实、感情方面的思考。它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很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其次它指出了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以格列宁为代表的进口抗癌药,在中国的售价如同天价,是原产国的4倍,是韩国的2倍,轻而易举就吃掉一套房,吃垮一个家。程勇在法庭上说:“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只是这些病人,吃不起天价药,就只能等死。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期望这一天能早点到!”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这番话,这让国家、法律、社会都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善的方法。虽然原因很复杂,但国家在2018年将包括格列宁在内的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这对千万患者及其家庭的意义是何等巨大啊!


然后它呈现了“法律不外乎人情”。电影的结局程勇被法院判了5年,2年后被提前释放。在押送的路上,病友们摘下口罩“十里长街送英雄”。而故事原型的主人翁实际上只扣押了100多天。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救人,是“义”,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我不是药神》在社会和法律问题上轻轻触碰,却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正面影响;在人情冷暖上涂上了浓墨重彩,也让人们被人性的善深深地温暖。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电影的艺术成就

《我不是药神》的总导演文牧野,是由宁浩导演和徐峥极力推荐的。徐峥评价他为“天生的导演”。文牧野对现实主义的题材有着极强的刻画能力,他的作品风格充满了对社会的关爱和对苦难的理解。


电影的前半段,一言不合就是欢腾的印度音乐,演出了歌舞剧的即视感,让观众以为,“哦,这是一部喜剧了!”;可到了后半段,尽管还是用的诙谐的调子,讲的却是沉重的现实。时而冲突搞笑,时而纠结煽情,让观众笑中带泪、轻松中带着思考。


主演徐峥仍然延续着他的“社会喜剧风格”。他的人设是一个中年油腻的小商人,会见钱眼开,会耍滑头。对着印度商人,满脸堆笑,嘴里却说着“死胖子”(反正他听不懂);为了拉拢会英文的牧师,连佛祖和耶稣都搞不清的他,左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又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把自己都感动了;挣了钱的“五人小组”走出了黑社会的步伐,程勇老板一边数着钱,一边读着《资本论》,好像自己是亿万富豪一般。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徐峥的表演,既幽默又自然,把人物的形象和内心都刻画得十分真实。真实到什么程度呢?广大网友都说,程勇这个角色,让我们完全忘了徐峥是个光头。仿佛他天生就有一头油腻腻的、乱糟糟的长发。


有一场戏是警察来查程勇是否是药贩子。警察正是程勇的前小舅子曹斌,在曹斌眼里,程勇就是个不务正业、唯利是图、又胆小怕事的人渣。


程勇为了不让曹斌怀疑,在曹斌面前把自己演成一个真的人渣的样子。他把纸烟换成了雪茄,开始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当听到曹斌说卖假药的事,仿佛第一次听说这个赚钱的门路,有商机可图样子,很感兴趣地问,“很赚钱吗?”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程勇问完这一句,眼神立刻变得躲闪,好像又想挣钱,又怕被警察看出来的样子。


程勇的掩饰,成功地打消了曹斌对他的怀疑,程勇果然还是他印象中的那个社会渣子。戏中演戏都那么地自然流畅,真是绝了!


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无懈可击,如饰演吕受益的王传君。为了让自己更贴近角色,他疯狂地暴瘦,并且在拍摄前三天没睡觉,才表演出重症病人那种苍白无力感。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还有一些只有几个镜头的配角,例如苇青饰演的老奶奶。在警察来收缴假药,并让他们供出药贩子的时候,老奶奶怯怯落落地,无力地哀求警察不要再查假药了。


“4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几年,房子吃没了,家人吃垮了。这药才卖500块一瓶,药贩子根本没赚钱,你们说他是假药,药假不假我们不知道吗?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你把他抓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苇青的几句台词,把整部电影的情绪宣泄推进到了高潮,成了剧中最大的泪点。朴素而让人心痛的发问,是对社会的现实追问的最强音。

要人命的不是“病”,是“穷”

尾声


电影是人们感受生活的艺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用最真实的生活,给了我们最纯粹的感动。


平凡的生命为了活着多么的不容易。当我们还健康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健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关爱弱势的人群。


在现实生活中,最难的其实不是病,是穷。我们国家的制度还不完善,穷病还没有根治,但因为一部电影的影响,就调整了造福人民的政策,说明我们的国家是很有希望的。希望根治穷病的那一天,早一点到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神油   抗癌药   病友   印度   贩子   要人   假药   救人   美文   病人   人性   观众   面前   警察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