颢君在德国纵横交织的未来之路

Hi,我是颢君,


距离上一篇小文的时间,整整八天没有动过电脑。


颢君在德国-诲人不倦的当前疫情 -纵横交织的未来之路


我好像还是没有适应回到德国的生活,至少没有很快地找到适合新生活的规律。首先,人多了,不像在北京时的安静,安静使人心境,可以安下心来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节奏。这里人多,又是另外一种生活内容,暂时还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尽管同样是在家,自己的家中,也有一种要适应之前的熟悉而今天变得有些陌生的一切。


其次是生活方式,在德国无人监管和关心的环境中被自我囚禁了将近十五个月的人们,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是精神压抑的状态了。这可不是没有根据的,不信你就看看世卫组织或国际上的专家们是如何针对疫情下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所作的提醒就知道了。


刚回来的一个月内,用了很长时间来倒时差和适应,几乎很少关注坚持在德国抗疫人们的境遇,他们是如何从害怕,惊恐,积极防御到麻痹和倦怠的过程。对的,你没有看错,是倦怠,特别是年轻人。德国年轻人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说是安静的,亢奋的,自我的,独立的,无忧无虑的,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余的周末疯狂,夜生活,志同道合的朋友和酒精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疫情下的防疫以及首先照顾老人的疫苗接种政策,让年轻人必须压制住几乎是天生的我行我素的自由生活习惯,可以想象会有多少的不适应。


“疫情期间就是毕了业也不好找工作吧?是不是和国内一样,很多选择继续读书呢?”我问,我在北京时听说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人数增加了几十万,但录取人数却几乎和去年一样,甚至有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人数还有缩减,就特别询问一下在德国大学工作的B。


“我们学院目前的情况不在报考人数,而在毕业人数。疫情下大家在家的时间多了,毕业率反而下降了,按理说大家都不出门在家上网课,写论文,但教授的反馈却是收到了很多学生请求推迟缴纳论文或阶段性论文的邮件。”B说。


“是因为什么?”我问。


“应该是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我身边的学生就有几个因患抑郁症或躁郁症住院的,而且很多是学霸优等生。”


我尝试着去理解这里的生活,就像我回来后想融入这里一切的心情一样,但却怎么也融不进去,至少还需要一段时间吧,我安慰着我自己,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内同样是在抗疫期间,为什么就不一样?别说是年轻人,就像我这样回国居家抗疫的人,几乎不用工作,也几乎没有其他的社交,大部分时间也是孤独的家居,最多就是坐在电脑前敲字,怎么就没有这里人所积累的高级别的焦虑,烦躁,无奈和彷徨呢?肯定有,甚至初期也很严重,却都在可控之内。



颢君在德国-诲人不倦的当前疫情 -纵横交织的未来之路


观察了许久,研究了些许,暂时可以定义为环境因素,当然也有各自文化中所自带的性格,但归根结底在于环境。在中国,经历了从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的极度惊慌和恐惧后,政府掌握了防疫抗疫的主动权,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管理和监测措施,让不知所措的人们逐渐从无政府状态的恐惧中慢慢地挣脱了出来。人们知道了新冠病毒固然凶险,但可控可防可治疗,而且人们看到了国家防疫的决心,力度,投入和决心,时刻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安全,生命财产的有效保证,也因此驱散了人们心里深处的忧虑,进而很快地从一场百年罕见全球性的瘟疫的影响下恢复到今天近乎于往常的工作和生活。


而这里却是公民社会,也就是一切自己当家作主,所谓政府只是由公民们投票选举出来的职业管理人,他们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制定严厉的紧急政策,即便是针对百年不遇之全球性大灾难,他们也必须按法律所规定的申请以及批准程序,还要考虑到选举人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选举人产生眼前的负面情绪,以至于在未来的选举中失利,也就是说选举人眼前的意愿会极大程度地左右政府的抗疫政策,而非完全地以现实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措施的标准。


当然,由此所产生的后果也必须是所有公民承受,如瑞典,估计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作为北欧经济发达,人口不多,平和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因为最初相信群体免疫而采取了“达尔文主义”自由进化的抗疫方式,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政府也因为听从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民意的支持所导致而无需承担责任。在这样的公民社会里,作为公民的自己就必须承担起自我保护的责任和承担相应的后果,而自己做出的决定则愿赌服输。


理论上虽然是可以说得过去,可现实呢?


昨天已经有人在为正处于疫情肆虐下水深火热中的印度人民谴责正在忙于选举的印度政府了。柳叶刀杂志刊文指出:到了八月一日,如果印度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高达一百万,那莫迪政府要为“自己造成的国家灾害”负责。


负责说都是疫情结束之后的清算,现实却是现在每一天每一天的煎熬。这里的人们啊,自己选择了自己当家作主,却遇到了一场自己做不了主的大瘟疫,在这场已经持续了近十五个月,未来可能还要持续很久的疫情的残酷,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也因此加重了无法排解和驱散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


在这样压力重重的人群中生活,我也倍感压力;在这样勇于自我承担责任的人群中,我却倍感无力!即便疫情可能在明年突然的消失不见,我依然怀疑这里的人们,包括我,真的还有寻找未来之路的能力吗?


掐一下自己,依然有痛感!



颢君在德国-诲人不倦的当前疫情 -纵横交织的未来之路



小颢

5月10日/于德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haojun1919,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来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选举人   当家作主   印度   德国   倦怠   瘟疫   疫情   防疫   美文   公民   年轻人   人数   压力   精神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