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灵魂深处求索

向灵魂深处求索


向灵魂深处求索


向灵魂深处求索

贾如冰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近年来,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听完《皮囊》,我对此句有了更深的体会:透过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皮囊》是作家蔡崇达的作品,书中作者写了关于生死,关于故乡,关于内心,关于理想,关于现实的感受。包含了14个温柔却又残忍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个既失去了家乡,又还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他们的身体经历了肉体的苦痛与灵魂的放逐,而最终获得了精神自由。

书中第一章讲述了一位99岁的老婆婆——阿太。作者说,他的阿太,硬得像块石头。她把不会游泳的儿子丢进了大海,结果差点淹死,然而没过几天就又丢了下去,人们都说她心狠,但她却毫不在意。切菜像剁排骨,砍断了自己的手指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即使已经年近100岁,出门时也依然坚持步行,因为阿太说:“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然而这一切却因一次摔伤腿而永远被困在苍老无力的身躯中。

阿太在去世的时候,给作者留了这么一段话:黑狗达不准哭……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阿太寿终正寝前说的一句话,她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活得无比通透。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为人生做加减法:从嗷嗷待哺到掌握各项生存本领,从棱角分明到褪去满身戾气,这是一个不断修行、不断调试自我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本来多么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文中的这句话被无数的人铭记,并成为很多人生活的指路明灯。

生命是一个过程,只有内心丰盈的人才懂享受过程的美。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这一颗心的羁旅,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本来就是欲壑难填的,而我们的人生,却也因为舍不得才会被羁绊。灵魂本来就是轻盈的,但是我们却需要一具皮囊,我们舍不得摆脱这幅皮囊,原本轻盈的灵魂,便有了踏实感。

书中的语言朴素简练,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作者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有“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皮囊》一书写的最为感人的内容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她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信念是一种力量,它会帮助我们驱逐肉体的无力感,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这一点是作者对母亲完美的诠释。

这本书没有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皮囊之下,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努力地活着,都是在尝试寻找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找寻最舒适的人生状态,无论是躯体还是灵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负重前行,被虚妄的“梦想”而拖累。

在《皮囊》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也可以看到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看到了无数平凡而有尊严的生命,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愿你我心中有光,照见皮囊,照见内心,温暖彼此,并不断向灵魂深处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深处   灵魂   皮囊   美文   轻盈   肉体   信念   内心   父亲   母亲   房子   过程   精神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