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文学是一面批判的镜子


萨特:文学是一面批判的镜子


人是生活在种种形象之中。文学给他提供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批判的形象。它是一面批判性的镜子。如果文学介入到生活中来,它就应该揭露、论证、阐述,从而使人们相互观察,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行事。

在十八世纪,作家是被历史带着往前行,而现在不是这样了;当代作家开始反思。我们应该使自己保持这样的作用──如果不进行这种思考,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人们猜测作家口袋里有一面镜子,而且想拿出来给他的邻人看。然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说不定会把这面镜子打得粉碎。

作家是反思的,因为诗和散文已经成为批判艺术。马拉美就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批判的诗”。写作,同过去一样,在今天总是意味着让写作成为问题。绘画、雕刻、音乐也有类似的情况:艺术在其总体中与单个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仿佛要让他来测定和限制自己的范围似的。

能不能说作家要介入,就是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一种否弃呢?不能这么说。他否弃他所处的时代,同时以一种转换的形式和渠道来维护它。


萨特:文学是一面批判的镜子

他希望有那么一天,那些他称为大众的人们能够看到摆在他们面前是一场悲剧,这里的大众不是在剧院,而是集合在没有偶像的大教堂中。

这独一无二的悲剧同时也是人生之剧,世界的运动,种种时机的悲剧性回归,其作者可能已经死去,或它的作者同时就是一个观众,在没有暴露这个杰作创作权的情况下出席观剧,是一场谁都可以登台为作者也为大家演出的悲剧。

如果不对一切质疑,写作就不可能是批判性的。而这就是艺术的内容。每个作家都在进行写作冒险,这些冒险活动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

词语的任何涵延,甚至一个纯粹描写的句子,也会对我们干的一切质疑,从而提出所谓合法性的问题。可以把这种质疑同人类文化学学者对照一下:这些学者只是描述,而作家不能仅仅是描述,两者各有各的职责。

如果文学不要求一切,它就毫无价值可言。这就是我所说的“介入”。如果文学变成纯粹的形式或者颂歌,它就会枯萎凋谢。如果一个写下的句子不能在人和社会的某一程度产生反响,那么它是毫无意义的。所谓某一时代的文学,只能是用文学体现的这一时代,难道不是这样吗?


萨特:文学是一面批判的镜子

文学之美在于它要求一切,而不在于对美的无结果的追求。只有那个总体才可能是美的。我并不认为文学能够完全做到介入,这不是就我而言,也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别的人。我所想的是对自尊的要求。

一种强烈的自尊感对作家是必要的;只有带着这种自尊感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才有可能谦虚起来。我说过,应该承认一个作家可能达不到他的目的;他可能在工作的中途停顿下来。那又怎么样呢?你要想干某件事就不得不渴望一切。

不,我从不感到失望。我的工作总的来说是令人满意的。我有不少在写作之中就放弃了的书,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下去。另外有一些我寄予厚望的书,出版了但不受欢迎;我认识到错误在我而评论家们是正确的。这就是我工作的方方面面。不管怎么说,干事情总会遇到挫折。

我的意思是,写作本身不可能遭到失败。简而言之,在表达的领域,成功必然由失败而来。这里先排除一种误解:我说的成功不是上个世纪那些作家所说的那种技术上的成功。

如果你一开始就打算失败,那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个人很难确定事情开了头会取得什么结果,而突然间一座雕塑或一本书形成了。我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来表达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感受到的东西。

——《写作的目的》

【本文摘自《萨特自述》(黄忠晶等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萨特   人民出版社   上个世纪   镜子   目的   批判性   文学   大众   美文   句子   悲剧   作家   艺术   作者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