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了,耳朵还是不顺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自己是:六十而耳顺,我理解是孔子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已经在社会上碰壁太多了,历练的也差不多了,他已经看透了人生,看透了名利,对成败也不那么太在乎了,所以什么样的话也都能听进去,耳朵就像河里的流水,已经畅通无阻了。
耳顺实际上是一种表象,前提条件是心必须顺,我们知道人的五官都是和心紧密相连的,心顺才能耳顺。那么孔子六十岁心顺了没有,可能不完全顺,但也差不多了,他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历经十几年,带着他的亲近弟子在鲁国周边国家游历,希望得到某个国家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政治主张,可是一直都是在碰钉子,估计听到的话,大多也都是不顺耳的。尤其在到了郑国以后,还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孔子时年五十八岁,实际上已经没有那么执着了。所以他听到后,坦然一笑,说人家形容的很准确,很幽默。
一个人能达到耳顺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但要自己心顺,还要和别人的心灵相通,知道和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要有一颗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才行。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顺耳的逆耳的,好听的难听的,都能听进去,这是人生通达后的一种大智慧,能做到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至少孔子自己认为自己做到了,在我们看来,也算差不多,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生活现实中,往往是顺耳的话容易听进去,不顺耳的话听不进去,六十岁以后也不行,尤其是那些大权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更是如此,比如我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能够听进去不同意见的,几乎没有。李世民算不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之所以还能够听进去魏征的谏言,主要还是为了让杀兄逼父,自己的统治合理化、牢固化的结果,并不是他真的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所以啊,像你我这样的凡夫俗人,吃瓜群众就更做不到了。因为过了六十岁这个年纪,虽然我们已经退休,退休后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和上班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不用看人脸色,比较自由开放,我感觉好像是更加敏捷和接近实际了。像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是唱着接班人的歌,念着别人说过的话长大的,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选择,后来恢复高考考上大学才开始有计划地读书学习,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再加上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逐渐好转的个人生活,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正如作家方方说的,“
我要把过去挤压进我脑子里的垃圾和毒素一点点清理出去。我要装入新的东西,我要尝试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我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思想上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如我们这样的进城农民子弟,奋斗了几十年也未必能和人家坐在一起喝咖啡,期间经历过多少艰难曲折和为二斗米折腰,被人看不起的味道也不是那么好受的,我曾经写过,感觉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也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吧,也许你算一个有那么点知识的人,可要跨越阶层基本也是不可能的。所幸我们不自卑不退缩,工作之余,读书写作思考,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如萤火虫发出的光一样微弱,可那毕竟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脑袋没有长在别人脖子上,也算是一个成绩。
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我们就不会变成一个人云亦云的传声筒和没有常识和逻辑思维的半脑子,当然,也就能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看到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什么,我们也没有孔子的学问和阔大的胸怀,所以就感到,这个岁数了还是那么的耳不顺。
比如,在我们的耳朵里,听到最多的就是那些颂歌颂词,不是不可以听,但一个社会不能净是这些东西吧,每天都是一种声音,耳朵就真有点受不了。还有那些至今抱着“文ge”思想不放的人说的话,我们周围那些不讲常识和正常思维的傻帽们说的话,更是让人不可思议。
所以, 六十耳不顺,我看是一个好事,说明我们还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心理还不老而且健康,说明我们对社会还有一种热爱和期望。真的如心灵鸡汤所倡导的那样,对什么也不必在乎,享乐一天算一天,于国于家于己于子孙后代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凡夫   儒家   颂词   艰难曲折   论语   耳顺   礼贤下士   孔子   传声筒   顺耳   美文   好事   耳朵   过程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