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事——铲地

1970年到1977年,我在我们村里(当时叫“大队”)念小学,(那时农村小学念七年)。在这七年小学时间里,从春天播种、夏天锄䓍到秋天秋收,以至于冬天的农田基本建设,我们这些小学生都要去队里参加劳动。有时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各个生产队集体劳动,有时是直接放农忙假,各回各的生产队去干活。那个时候不重视学习,可以说,小学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去队里劳动,各种各样的农活,我们几乎都做过。

在我印象中,农活中最累的要数铲地这个活了。铲地,又名锄草。当小苗出土之后,许多杂草同时长出,为了让小苗不被小草夺去营养和生存空间,一般每片地都要铲三遍。小小的年纪,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每个人拿着一个大锄头,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地边,大家齐刷刷地开始动手。组长一声令下:“开始”,一场无声的较量拉开序幕。每个人都不甘落后,所有人都闷声不响,要一锄头一锄头地把长长一条垄的所有小草锄掉,把所有的土地都松动一遍,还要把每个苗眼处的大苗留下,把多余的小苗锄掉。

当年,我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事——铲地


如果仅仅是一个人做这个活计,应该不会那么累,因为可以酌情掌握速度和质量。但现在是大家一同“下趟子”,无形中有你追我赶的紧迫感。你的动作稍一迟缓,你的精神刚一分神,猛一抬头,别人已经把你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因为我们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每一条地垄都特别地长,干活麻利的和干活慢的人只十几分钟的时间,就长长地拉开了距离。前面的越干越欢,后面的越撵越累。常常是后面的累的要死到了地头,前面的已经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这边组长已经等得不耐烦,你刚要坐下喘口气,那边再次上垄的命令已经发出,于是,只好叹着气,无可奈何地再次猫腰开干。

这时,不管你的腰是不是酸疼得要折了,不管你的胳膊是不是已经几乎抬不起来了,没办法,必须和大家一样,再次开始下一轮的比拼。

话说在生产队劳动,要有好的体力,要有劳动速度,还要有干农活的技巧、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体力好、有速度、有技巧,什么活儿也难不倒你,在大家面前也有面子、有威信;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你干活慢了有人帮,你说话开玩笑有人捧,更主要的,你可以常常得到一点“俏活”,不必去做那死累死累的活计。当然,“人脉”的多少,一般取决于你家是不是当地的大户(宗亲、姻亲等)、父亲是不是大队干部、生产队长、劳动组长,等等。

当年,我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事——铲地

接着说铲地。

在铲地的过程中,为了速度和面子,常常要做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比如,为了快,一不小心就会把一埯苗全窝端掉。这可是铲地的大忌,这一埯缺了苗,秋天就少了几两粮,如果你一个人一天之中端掉了十几埯,那可就是几斤粮。据我所知,基本每个人在铲地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只是概率多少的区别。怎么办?组长或队长发现了一定会大发雷霆。人要脸、树要皮,为了不挨批评,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做了同样的事:把那棵铲掉了的苗重新插在土里,这样跟在后面查看的队长或组长根本看不出来。过了一天半天这棵苗死了,就和铲地这个人没有关系了,一是谁也不知道这是谁的手笔,二是根本没有人去跟踪查看。

所以,我现在常常想,当年生产队粮食产量低是有多种原因的,而由于大帮哄的铲地方式造成的缺苗少苗现象,也应该是其中之一。

那个时代的农村,没有除草剂,杂草的生命力又特别旺盛。一茬草锄过,再过十几天,又一茬草又长出来了;第二茬草锄过十几天,第三茬草又长出来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身参加过锄草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这首诗中蕴含了农民劳动的无比艰辛。

当年,我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事——铲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生产队   地垄   人脉   长出   活计   农活   锄头   杂草   美文   组长   大队   队长   当年   速度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