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曲线迁都的启示


孝文帝曲线迁都的启示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皇帝,汉名元宏,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政治家。作为一名年轻的少数民族的领袖,推行改革,向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但是阻力很大。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在公元494年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在那个时代,土地是财富的象征,迁都影响很多贵族的既得利益,所以困难重重。

那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呢?他对所有人保守迁都的秘密,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御驾亲征,大举伐齐。调动三十万大军,一路向南出发。由于“南征”的行军肯定要经过洛阳,因此孝文帝早就派人在洛阳修好营房、官舍、宫殿等等后勤基础设施。

孝文帝领着三十万大军赶到洛阳时,正好遇到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进军的速度很慢。之前又是长时间行军,官兵们都是叫苦连天。军队的士气也很低。孝文帝“临时决定”让这些远征的大军在洛阳的营房里面暂时做一些修整。

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孝文帝宣布继续“南征”。面对的还是湿滑的道路和即将到来的战争,所以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继续前进。借口是军队的士气低落,会打败仗。

可是孝文帝继续坚持,这就激起更多人的反对。所以无法继续南征,又不能返回平城,孝文帝说,这次兴师动众,规模不小,动而无成,拿什么向后世表示?如果就这样班师,怎能垂名千载!若不南征,即当迁都于此,机不可失。

就这样孝文帝迁都,在王公贵族的强烈要求下顺利实现。

从孝文帝曲线迁都的事情看,给后来人们的启示,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目标非常明确,但是又比较困难的时候,应该将其隐藏,展现自己弹性的坚定。不能直奔主题,应该借用形势,让想做的事和其他人的利益,都产生一种相关性,通过大家对利害关系的主动取舍,来达到想要的目标。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感谢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中原地区   向南   汉族   鲁迅   御驾   洛阳   北魏   营房   士气   少数民族   大军   美文   曲线   贵族   启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