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作者:清风明月

本文由诗词世界首发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历史的长河,湮没多少将相王侯,淘尽几多皇图霸业。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任风云变幻,却始终傲立潮头,竞逐风流。


即使大潮退去,他们依然还在浪尖上。


这其中,不能没有范仲淹的名字。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自古英雄多磨难。


这句话用在范仲淹身上,最是贴切不过。


这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孩子,两岁丧父。


由于贫困无依,母亲谢氏不得不抱着他改嫁到山东朱姓人家。


青少年时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名叫朱说。


某次,他劝诫朱家兄弟不要浪费,结果人家脱口而出:你又不姓朱,干嘛管我家闲事?


得知身世真相后,范仲淹伤感不已。那一年,他22岁。


他毅然决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不甘寄人篱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这大概是范仲淹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


求学的那段日子,他划粥断齑,昼夜苦读,生活极为清苦。


在众多的莘莘学子中,范仲淹是大家公认的楷模和榜样。


当地官员听说他的事迹后,极为感动,特地给他送来美食美味。


范仲淹婉言谢绝,说自己习惯了吃糠咽菜,好的东西吃不惯。


即便如此贫寒,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那就是:首选当良相,其次做良医。


因为前者可以救国,后者可以救人。无论救国还是救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仲淹和前辈杜甫一样,即使衣食无着,依然在那里忧国忧民。


天道酬勤。命运,也给予了这位刻苦勤奋的小伙丰厚的回报。


27岁那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从而开始了他的高光传奇人生。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北宋时期,对文官们来说,是一段极其温馨幸福的时光。


太平宰相晏殊,在小园香径独徘徊,悠哉悠哉;文坛大咖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看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太平盛世的华年里,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可初出茅庐的小伙范仲淹,却是个另类。


27岁的他,带着满满的自信,一脚踏进了大宋深不可测的官场。


他从地方官开始做起,修复海堤,减免赋税,治理水患,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在大宋帝国的版图上,到处可见这个父母官忙碌的身影。


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可范仲淹始终在县处级干部的位置上徘徊。


虽然官阶不高,可这位沉默寡言的地方官有着一项特殊的嗜好:怼人。


这可不是几杯小酒下肚后,私下发发牢骚、骂骂领导那样简单。


百姓生活艰难,他怼朝廷;公务员队伍庞大臃肿,他怼朝廷;军队作风涣散,他怼朝廷;官场吏治腐败,他怼朝廷。


总之,只要看到社会丑恶现象,他就会公开发难,全然不顾各级领导们的感受。


用范仲淹自己的话说,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多年之后,鲁迅他老人家给这句话作了精彩的注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怼人,需要一往无前的斗志。


而斗志,恰恰是范仲淹生命的底色。


他终其一生,为百姓,为国家,始终斗志昂扬,不曾有过半点退缩。


范仲淹这种热血蓬勃的斗争精神,很快引起了晏殊和王曾的注意。


在这两位大佬的联合推荐下,四十岁的老范被调回中央。


他担任的职务是秘阁校理,大致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闲职。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从此多了数枚隐形炸弹。


谁都不知道,这些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杀伤力究竟有多大。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公元1029年,天圣七年,范仲淹入京第二年。


按照惯例,十九岁的仁宗皇帝赵祯,准备率领百官给太后刘娥拜寿。


众大臣认为没毛病,皇帝认为合适,太后认为理所当然。


偏偏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范仲淹,这时站了出来,引爆了炸弹。


老范慷慨激昂,直指太后道:家礼与国礼怎么能够混淆呢?!


刘娥被怼懵了,还没反应过来,老范又是一阵穷追猛打,让她还政于仁宗。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众大臣心惊胆战,汗流浃背。


倒是皇帝赵祯,心下窃喜,暗暗为老范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无论如何,范仲淹的这份大礼,赵祯同志是收下了。


在人人讲假话的年代,讲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久,太后刘娥打发老范到河中府任通判,让他在那好好闭门思过。


公元1033年,明道二年,岁在癸酉。


太后刘娥驾薨。当了11年傀儡的仁宗皇帝,终于自己当家做主啦。


吃水不忘挖井人。赵祯同志立刻想起了天天在山西喝老陈醋的范仲淹,马上把他调回京师,任命为纪检监察干部。


可他怎么也没料到,板凳还未坐热的老范又开始怼人了。


不过,很不幸,这次被怼的人是仁宗皇帝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仁宗要废掉自己的妻子郭皇后。


范仲淹马上开怼,掷地有声地说:皇后并无明显过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如此直接干脆地怼人,没给大老板赵祯同志留一丝情面。


此时,24岁的仁宗皇帝骑虎难下,很是生气,后果很严重。


思前想后,赵祯决定把老范踢到偏僻遥远的浙江淳安,省得他老给自己添堵。


如此一别就是三年。


初心不改的范仲淹又回来了,他还担任了首都开封的市长。


这一次,他卯足了劲,把矛头对准了资深宰相吕夷简。


范仲淹娓娓道来,详细地向赵大老板汇报了吕夷简贪污受贿,大搞腐败,结党营私的犯罪事实。


为了坐实自己的证据,老范还画了数张惟妙惟肖的百官图。


老奸巨猾的宰相被怼急了,恼羞成怒。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踢出京城。


至此,范仲淹在宦途上,已是浮浮沉沉数十载。


很多时候,他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然而,有理想的人自带光芒。


无论何时,他始终保持初心,保持锐气,保持勇气。


他,半生出走,归来仍是少年。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


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的西夏,突然大举进攻帝国边境。


边疆顿时烽烟四起,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仁宗赵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将帅人选。


无奈之下,他想起了在地方上挥汗如雨的范仲淹,让他先去边境顶一阵子


后来的事实证明,恰恰是范仲淹,给了赵祯同志意想不到的惊喜。


接到任命后,52岁的范仲淹伙同韩琦,火速赶到西北前线。


当他看到逃难的百姓,一座座被西夏攻占的城池,以及军队士气低落的惨景后,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仔细分析了双方形势后,范仲淹没有急功冒进,而是选择坚守不出,同时加紧整顿军队。


他先是挑选出狄青、张亢等铁血战将,由他们带领士兵日夜操练,使宋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在西北边境站稳脚跟后,范仲淹又开始着手拉拢当地的羌人等少数民族部落。


羌人分散杂居在北宋和西夏的交界处,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对是否能够抵御西夏的骚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范仲淹下令为羌人提供耕田牛具,并且对他们开放边境,允许羌人和汉人进行贸易。


这样一来,羌人便倒向了大宋,他们亲切地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为他画像建祠。


在稳固了己方阵营后,西夏在对大宋边境的骚扰中不但占不到便宜,还会经常损兵折将。


从此,西夏军队无一敢轻易侵犯范仲淹所统辖的地区。


这下,仁宗放心了,他不无满意地说道:若仲淹处援,吾无忧矣。


萧萧西风,战旗猎猎。


满腔热血的范仲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千钧重担。


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无论如何,西夏总算消停了,边疆重归宁静。


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救火队员范仲淹,怎么也该休息休息了吧。


可仁宗皇帝赵祯的心里,却在酝酿另外一件惊天大事:改革。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


赵祯签署一号红头文件,把范仲淹调回中央,担任副宰相的职务。


在他心中,范仲淹是领导改革的不二人选。


至此,55岁的范仲淹,终于实现了自己担当良相的夙愿。


赵大老板向他请教治国安邦良策,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方针。由此,著名的庆历新政正式拉开大幕。


此时,范仲淹的周围聚拢了一批牛人,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史称“同官尽才俊”。


范仲淹,则是这些才俊当之无愧的领袖。


改革,从整顿吏治开始。许多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纷纷被撤职或打入监牢。


面对如此情景,忧心忡忡的富弼说:一笔勾了他们容易,可你知道他们全家都在哭吗?


范仲淹不为所动,斩钉截铁地说道:一家哭总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哭要好。


结果,由于官僚集团和保守势力的联合剿杀,新政推行不到一年便宣告夭折。


范仲淹被踢出中央政府,从此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而他富国强兵的理想,就此落空。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邓州。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静静地端坐于书桌前。


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副烟波浩渺的山水画。


若仔细辨认,依稀可见画中有洞庭湖、岳阳楼的模样。


老者观看油画良久良久,轻轻叹了口气。


然后,他奋笔疾书,只见雪白的宣纸上龙蛇飞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是58岁的范仲淹。


27岁中进士,40岁怼皇帝,51岁守边关,他是大宋最牛公务员


他所写的那篇文章,是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些发自肺腑的语句,是范仲淹一生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过去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仍旧涤荡着时光。


公元1052年,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巨星就此陨落,传奇永远落幕。


老百姓得知消息后,如丧考妣,失声痛哭;


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为他举行隆重的法事;


他工作过的地方,民众纷纷为他建祠画像;


仁宗皇帝赵祯泣不成声,亲自为他书写褒贤之碑;


中央政府授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谥号:文正......


历史的天空,星光黯淡,山河失色,大地同悲。


此时,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舒州大地上,一位地方官痛哭流涕。


他用手中的如椽巨笔,为范仲淹奋笔写下:一世之师。


这位官员,名叫王安石。


多年以后,这位天纵大才,将沿着先师范仲淹的足迹,砥砺前行,成为了另一个传奇。


【版权声明】作者,清风明月,公众号:大梦洪荒(ID:xingyuege666),河南人,一介布衣,出生于美丽的淮河畔。诗词世界、天涯文学签约作者,信奉世间一切美好。图片来源:电视剧《清平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皇帝   初心   吏治   地方官   边关   西夏   进士   宰相   中央政府   太后   老者   朝廷   边境   美文   炸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