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一生的修行: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打从出生开始就已上路了,这叫修之道,悟透了,则叫开悟。人生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成就“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儒家叫“君子”或“圣人”,道家叫“圣灵”或"真人"。一路上我们所遇到的不顺和顺利的事都是修行的道,是要借事炼心,借假修真,是佛圣贤对我们弟子们的每一次考试,也是提升我们内在认知和格局境界的最佳时机,如同《西游记》里唐僧一样,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获得正果。所以,一定情况下我们所遇见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修行的路上我们不应把不顺心的抱怨和顺心如意的吹捧善事常挂在嘴边!而修持持之以恒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豁达。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一直以来,往往我们认为或执着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实相,是恒常不变的,但是实际上一切也都是变化无常的,都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投影,这叫“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也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件事,倘若我们非要求得一样的心往往不可得,这便是我们的认知障碍。我们修行所得到的体悟,往往渐渐证实如圣贤所谓的“万法皆归心法”。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顶礼圣贤与经典:

古之圣先贤教导及引导我们不以自我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任何事情也都是一体两面,尤其我们在对圣人所说的话的理解,更应该站在圣人的角度或思维高度。所以,有一天自己早上在开车的途中,突然对孔圣先师下面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完全是我们年轻人的修行指南呀,而之前所认知的大都是误解或错解。后来考据这句话是孔圣人在71岁说的(孔子72岁过世),这也是他有所经历和证悟以后所说的,也是其一生的总结。原文出自《论语第二·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比之下: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极,太极,两仪,四相,八卦…二维,三维,四维,N维;佛家:九层次第。以我们常常易理解的儒家为例说明。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一直以来,我们对“三十而立”不乏许多误解,其中误解一:认为是成家立业;误解二:认为是立志于的世俗事业或创业。真实理解古圣先师,他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开悟的人,更是得道的人,是清心寡欲的人,怎么会讲世俗人理解的意义呢?或许正确的理解应是孔子十五岁开始修行和研究学问,尤其是人生的大学问,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儒学。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到了三十岁才能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立志。儒家讲“以立人为本“,乃至“致良知”;道家讲“道法自然”,乃至“元神至善”得道;佛家讲把人生福慧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等等,作为自己根本立志目标。其名人立志的数不胜数,如王阳明小时候就有“志在圣贤”,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而古圣贤先师是知道人的习性毛病太多,犹如乌云遮盖了智慧光明而不自知,这乌云便是“贪嗔痴慢疑”五毒。我们的心受了累世以来恶习的污染,只有通过如佛家“闻思修”和“戒定慧”三学,以清心寡欲的清明状态,才能够逐步的显露出来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我们的心就好像是生锈的铜镜一样,更需要不断打磨才能够光亮。所以,当下只有我们个人的意识觉醒了,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才能够觉醒,才能发生根本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常常因无明而“颠倒梦想”,因习气而很难逾越和改正这五毒,所以古人才会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自知则神仙也救不了我们。而自知的过程唯有通过修学和修道的过程磨砺才能逐渐认识和深入了解,进而如老子等古圣先贤一样开悟得道,内心获得轻松自在和圆满人生。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四十不惑:

有了“以立人得道”的立志,经过十年后的一番努力,我们也便才开始真正明白什么是“四十不惑”。这四十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是否开悟的年龄分界点,悟透了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圆满智慧的人生,什么才是本自具足的空性智慧,更了知“天、地、人”三才本就是三位一体,我们才能说真正地把握自己的生命而不迷惑。现在人世间的道术或技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手段,得道开悟才是我们人生的根本。我们看到很多圣贤如佛陀是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开悟,以后经过49年的三转法论。老子大概六十岁开始西出函谷关,说明在这之前已经开悟了。孔子青年求教老子后大概应是四十岁开悟…所以,我们四十岁开悟了,才算是真正踏上“万里修行路”,而这每一步走的才算数。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每个人开悟的层次和时间点不同,有的人早,有的人晚,但贵在勤勉。天底下没有笨的人,我也始终相信只要我们足够的努力,笨鸟可以先飞,每个人都因其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而存在。人的悟性也全靠自己的精进勤奋,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一心不二地学习以及自我精进地修为,相信5年或者10年之后,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既定目标水平,比如从士人到能人,再到贤人和圣人等等境界与格局。 当我们打开思维的盲点,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缺陷,跳出认知陷阱,戒骄戒躁,清净如水,观照如镜,有真实觉悟以后,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规律乃至“道法自然”。只要信心具足,而不是怀疑,是态度决定了高度。所以,老子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自以为道。” 同样是闻道,有的人态度认真,能听进去,铭记在心,然后勤加实践;有的人,不怎么在意,认为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别人,冷嘲热讽。道,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和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一样。而每个人,由于自身的认知缺陷,不一定依靠自力而认识道。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我们足够谦虚并依止善知识,勤奋实践,就能悟道;如果我们不理道,那道也不理我们。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要闻道? 我什么道都不懂,只要赚钱有财富就可以过得很好,为啥还要再去自寻烦恼? 可是,我们是否从来没有想过如下问题:

我们自己生前从哪里来?死后又往哪里去?人生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人一定会被时间驱赶,岁月催人老?为什么“无利不起早”被各种欲望驱动着?

为什么人逃离不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之八苦的命运?

为什么人一辈子都困在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中,自己一旦遇到点事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变成情绪的奴隶?

钟南山院士说:“人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浮云。”说明死生事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闻道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甚至道比生死还更重要,其他的事都不是个事。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那么道在哪?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道”的世界,“道法自然”,却对“道”浑然不知,只是睁眼瞎,成了无明之人。对古圣先贤所述说的一切最深奥的学问,只有得道者才能迎刃而解。 道家认为,只有闻道的人,才是真人。 我们这些普通人,都不是真人。可是,得道只能是意会,不能言传。所传即是法,犹如木舟,得道即乘木舟到彼岸。所以道是靠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修出来的才能真正明白。就好像某个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冰淇淋,也没吃过冰淇淋,任凭别人怎么讲,这个人都无法真正体悟到冰淇淋的味道。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经典智慧之书。 这本书,但凡对有悟性的人而言,一点即通。对没有悟性的人而言,则会有千万种解读,甚至误解,错解等。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说明: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道了,关键是需要我们自己深刻从另外的层面去理解,以实践来体证和体悟。道是没有分别和对错的,只有个人的感悟不同,需要勤加实践-闻思修。 所以才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我们想的任何一个问题,说的任何一句话,做的任何一件事,只要秉持中正、自然,那就是在行熊道。 道法自然。不求他法,自然慢慢得悟。

未完待续......

人生为何要修行?

点燃一盏心灯

世界的真相:真如我们所见所想吗?

李嘉诚:“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生命的高贵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无明   先贤   佛家   儒家   孔子   先师   道法   道家   圣贤   圣人   美文   认知   误解   老子   功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