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故乡就是村庄,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也让你知道自己的根扎在何处。

01.面貌全非的故乡

2018年6月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出一张照片: 坐标上海以东90公里的嵊山岛,陡峭的悬崖之上,坐落着一个身披绿色植被的被遗弃的“鬼村”。照片下面的有一行文字,中国的乡村发生什么了?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2003年的时候,我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了城市。

现在已经17年了,做梦大多还是故乡的情景,村西的柳树林,村东的竹子园,北边是山,南边是田,环绕之中的就是我们的村庄。一个个房屋像一朵朵的花一样散落开放在不同的角落,没有什么规律,却自有风水。

蓝天白云下,田宽地阔,一弯碧水就在田地旁边,远处几个孩子在晒麦场上追逐,父母就在一旁扬场,三五只蝴蝶在其间翩翩起舞。一切的样子就像是可在脑子里一样,甚至连父母带什么帽子,伙伴穿什么衣服都梦的清清楚楚。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学校就坐落在山窝窝间,几间泥草瓦屋房成排坐落,离学校不远就是一个集市,五天一个的村集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炸油条、烤火烧、三五分钱的糖果,想想就觉得香甜。

爷爷奶奶等老人在世的时候,每隔几个月就会回去一次,后来老人走来,村庄也就离我越来越远了。2020年年初再回去的时候,发现村庄已经不是我的村庄了。村子秃了,河流干了,一条公路刺穿了远山,一样望去很多房屋都已荒废,留下的只有几个老人,年轻人几乎看不到了,灵动不再,满目疮痍。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不是不归归不得,梦里乡关春复秋”,这已经不是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了,除了村名,一切都很陌生。今夕为何夕,何乡说故乡?

所谓故乡,除了故人就是乡情,老人已去,乡情不再,故乡也就远了,大概只能停留在梦里了吧。

02.迫于生计的“打工人”

根据人口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

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兄弟来到了城市,一路奔忙,甚至不是为了碎银几辆,只为了让家人有口热饭吃。

这群离乡背井的人的职业很多,矿工、建筑工、泥瓦匠、外卖员,你能够看到的一切低效高体力的劳动中,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就在前几天,一张北京疫情人员流调图让很多人泪目。在他们之中有考研人、网约车司机、物流工人,但多数人是源自农村的“打工人“。这群人中很多人会一直忙到凌晨2点,一天接近1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行走折返的距离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

如果不是迫于生活,谁会愿意满身才华?如果不是为了生计,哪个又愿拼命挣扎。农村的打工人,成为了城市最底层的劳动力,在他们身后尚有无数个家庭需要自己撬动命运的门缝,努力呼吸。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笔者曾经接触过煤矿工人,这群人的文化层次不高,妻子孩子多跟随在镇上生活,很多时候井下劳动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抛去来回奔波、吃饭的时间,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更可怕的是,这群人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0岁以上,80后都很少。

煤矿工人只是千万个农村打工人职业的一个缩影,这群人同样撑起了菜市场、搬运公司以及“欣欣向荣”的建筑行业。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这群可爱的人,从未缺席过城市发展的每一步,却被穷困的生活打的节节退步。盖的起广厦千万间,住不起其中的任何一间,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最大笑话。

我们离开了故土,却未能在钢筋水泥中扎根,越是想在城市中生存,越是与故乡割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抱团进城取暖打工,而乡村的那些美好也越来越荒凉了。

03.无根的“村三代”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农村祖籍但在城市出生,在城市长大,却不是本地人是什么一种体验?我想告诉他,这是村三代的体验。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如果说第一代离乡人是为了生活,第二代离乡人是为了生存,那么第三代离乡人纯粹就是生错了地方。

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十几年前带着老婆来到现在的这个城市,一直靠卖菜为生。他的女儿就是在这个城市里出生的,是一个的的确确的村三代姑娘。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爷爷奶奶还在的时候,孩子还回去看看,老人没了,几乎不怎么回村。他们一家人住在城中村的一个租房中,孩子的户口一直在乡下。

之前在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幼儿园的时候,小姑娘还挺开心的。等到上了小学,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别人在学钢琴、舞蹈的时候,小姑娘在看菜摊;别人在上辅导班的时候,小姑娘在看菜摊;别人在去游乐场的时候,小姑娘在看菜摊。

她不明白,明明就是同一个城市出生的小朋友,为什么自己的生活和别人不一样,甚至填写籍贯的时候,也要写一个遥远的地方?

荒凉、流调、打工人:5.5亿农民的乡村,远去了

村三代们出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只是这个城市却从未偏爱他们,但是他们自己却丢失了故乡的根。

未来他们可能会有作为,会回来建设这个城市,会孝顺自己的父母,但唯一不会的是去重现乡村的荣光。对他们来说,那里仅仅是父母的故乡,而不是自己的。

在“村三代”们失去自己的根的同时,乡村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根。于是,乡村只会越来越衰弱,一路远去,再也无法回头。

04.结语

曾经以为,可以和故乡终生不离不弃,到头来却发现想多了。当我们在故土埋葬了生养自己的人,在异乡埋葬了自己辛劳一世的时光,在感情中埋葬了下一代人对乡村的向往,你和村庄间还能有什么联系呢?

从此以后,我们一个人背着故乡,在城市中麻木的劳作,丢了来时的路,也看不到前面方向,只有在那个半夜梦醒的时候,思念的眼泪独自流淌,于是情不自禁的冲向故乡的方向,重重的将脑袋磕了下去……

故土养活不了肉身,他乡安放不下灵魂,村庄已然远去,但何处又能是家?

关于作者:张凡尘,一个在良知中思索的中年男人。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乡村   工人   乡情   故土   荒凉   美文   这个城市   村庄   小姑娘   故乡   老人   父母   农民   农村   小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