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

文/沐恩佳音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曾经有一段时间,佳音看见我和沐恩说话或者嬉闹时,她就非常生气,故意摆着臭脸说我偏心沐恩,动不动就发小脾气,有时候还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每次等她冷静之后,我都会认真地与她沟通,耐心地问她:为什么突然就生气?是什么事情让她不高兴了?怎么做她才会开心?

每次她都支支吾吾地不愿说,我觉得可能是她想引起我对她的关注,就没再刻意让她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会密切关注她的情绪变化。

忽然有一天,她给我写了一张小纸条:“妈妈,其实我说你偏向哥哥是假的!我知道你爱哥哥,也同样爱我。

每次看到你对哥哥说话时细声细语,我的心里就非常嫉妒,可是我今天才发现,如果我不惹你生气的时候,你对我说话也是细声细语的。

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说你偏向哥哥了......”

我拿着这张小纸条看了好几遍,心里很不是滋味。佳音比沐恩小5岁,沐恩上小学以后,我就把主要心思放在沐恩身上,佳音多半时间都跟着奶奶。

随着他们渐渐长大,沐恩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已经习惯了负责沐恩的学习,忽略了对佳音的照顾,所以让她养成一种嫉妒哥哥的心理,可是她说出来,又怕我吵她,所以忍着不说,却忍不住发脾气。

从那次以后,我非常关注我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以免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今天,读到《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一书,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佳音生气的根源,认识了什么是“被动攻击行为”,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什么是被动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又称为消极抵抗,或者隐形攻击,是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

我们嘴巴上说好,心里其实觉得不好,生闷气、摆臭脸、说反话,都是愤怒情绪下的被动攻击。

这样看来,我也有被动攻击的行为,嘴上说没事,其实心里很有事,尤其在对待双方老人时,明明觉得他们做得不对,但又意识到他们是长辈,我不能向他们发脾气,于是就把气憋在自己心里。

因为愤怒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种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情绪,所以当我们怒火中烧时都会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几乎什么都愿意做,就是不愿意暴露自己内心的感受。

被动攻击是一种应对机制。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或者当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结果,这种应对机制就启动了。

其实,很多人的被动攻击行为都源于自己的幼年时期。这和孩子们成长的原生家庭有关。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被动攻击的行为呢?

一、 强势+弱势=被动攻击

沐恩小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儿育儿经验,几乎完全按照奶奶的方法把他养大了,后来我发现照奶奶的方法养,孩子有很多小毛病。

所以有了佳音以后,我就告诉奶奶:不要太娇惯孩子,不能要啥买啥,尽量不要吃膨化食品,少吃冰淇淋......

但是,奶奶爱孙辈,好像永远无法改变。因为怕我看见佳音吃不好的零食,奶奶就小声告诉佳音:“赶紧吃哈,让你妈看见又得吵我们......”

有时候,奶奶买了东西,想让佳音吃,佳音又不愿意吃,奶奶就说:“你赶紧吃吧,等下你妈和哥哥回来,你妈肯定会让哥哥吃,到时候你就吃不到嘴里了......”

每次听了奶奶的话,佳音就会很快吃完。奶奶的这种被动攻击行为,不知不觉地就影响到了佳音幼小的心灵。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二、得不到接纳

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制定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多数孩子不容易达到,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标准很容易会导致产生被动攻击行为。

面对过分严厉的父母,孩子很快就学会处处配合,时时想讨父母欢心,尽量按照父母安排的方式去努力,稍有出错,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

保持这种假象的压力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焦虑,并引导孩子把被动攻击当成自己处理自身需求的管道。

三、 自卑

有时候,有些人不自觉地有一种自卑感,尤其是下属面对领导时,认为自己不配提出某项要求,或者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配得到满足。

他们可能越来越依赖被动攻击策略,尤其是如果他们发现这招有效以后,被动攻击行为很容易就产生了。

父母有被动攻击的行为,并经常使用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会了被动攻击。

四、 掩盖负面情绪

当孩子愤怒、生气、耍小脾气时,父母就会非常生气,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吵孩子一顿,所以我们都是在小时候养成了“报喜不报忧”,或者“口是心非”的习惯。

很多人,把寂寞、愤怒、伤心、焦虑和恐惧,都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会轻易流露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就养成了被动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是一副好用的面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掩盖所有不被别人接受的情绪。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五、 畏惧冲突与害怕失去

很多孩子害怕因自己不听父母的话,惹父母生气,或者让父母伤心,甚至害怕失去父母的对自己的爱,所以平时尽量表现得很乖,努力把坏情绪压抑在自己心里。

等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和别人相处时,为了讨别人开心,或者别人的认同,他就很自然地使用被动攻击行为。

长远来看,保留自己的想法对维护双方的和谐并没有帮助,一旦人和人之间不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这份和谐就会不知不觉间受到侵蚀。

六、 童年阴影

无论是受到肢体暴力、精神虐待或者语言暴力,都会在孩子的心里产生阴影,他们长大后,很容易复制这些行为。

我小时候,爸爸很少在家,我妈因为要照顾孩子,还要忙地里的庄稼,所以她有时候会忍不住朝我们发火。

我为了不惹她生气,总是表现得很听话,乖乖地帮妈妈做事。现在我发现,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有我父母的影子。

在孩提时代,被动攻击一旦凑效,很可能就会根深蒂固,一直延续到成年后和伴侣、朋友、邻居、上司、同事的关系上。

七、 受到压抑的愤怒

孩子发脾气,多半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训斥,由于愤怒很难被父母接受,使得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学会压抑自己的愤怒。

如果受到独断专裁或者吹毛求疵的父母支配,如果孩子怎么做,父母都不会满意,如果父母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忙得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愤怒。

但是,孩子对父母都有很深的感情,孩子多半不想和父母冲突,也不想引起父母愤怒,所以只能自己压抑在心里,形成被动攻击。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现在,形成被动攻击的源头找到了,我们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我们自己已经形成的被动攻击用哪些方法解决呢?

一、 正视压抑的愤怒

正视愤怒,是直探入人际冲突的根源,并予以有效处理最好的方法。

人会生气,纯属天然。愤怒是一种“良好”、“必要”的情绪,和喜、哀、乐一样,是一种健康的、很正常的心情表达方式。

愤怒可以帮我们表达需求和渴望,是一股需要抒发出来的能量,被动攻击行为则是一种破坏手段,让我们既可以抒发愤怒,又似乎不必承担后果。

可是对它置之不理,它并不会主动走开,却一直埋藏在我们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也会日积月累,最后通过身体某个部位的病变显现出来。

对于解决问题而言,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有时是成功的一半

二、 理清情绪底下的思维

儿时形成的心念,会掩盖我们真实的感受。

愤怒,是身体与自我形象界限的使者,扮演者传递讯息的角色,能帮我们辨认自己真实的感受。

厘清真相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这部分往往牵涉到童年的创伤,理清情绪底下的思维,秘诀就是回顾过往,坦诚地寻求真相,推敲别人真正的想法,设下并尊重自己的界限。

这些不好的心念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要靠我们自己改变这些心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一旦认识到被攻击行为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障碍,那我们就会坦诚地迎接挑战、把话说开,我们的人际关系就能有所突破。

三、 倾听身体的声音

我们的身体蕴涵大量的情绪信息,而且它从不说谎。

情绪是一种天赋,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界限受到了侵犯,或者我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设下自己健康的界限,能增强我们的安全感,一旦有人越界,我们就会有情绪。

长期存在的压力,是老化和生病的帮凶。

疗愈过程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和情绪共处,倾听它告诉我们的讯息。

恰当回应愤怒,是脱离被动攻击关键的一步。这需要我们养成正念的习惯。

正念是一种关注当下的练习,不被任何脱离当下的事物盘踞心思或者分散注意力,纯粹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练习正念时,我们就是在透过身体聆听内在的活动讯息,打破被动攻击模式,我们的身体会告诉我们情况不对劲,打开天窗说亮话可能会对事情有很大帮助。


《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四、 明确而坚定的沟通

温和且坚定的沟通,是让大家都满意的双赢之道。

不带指控与批评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同理心为彼此着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感觉别人的感受,从别人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内心世界。

情绪从外界进入我们的身体,我们要通过明确且坚定的沟通,打开一个释放情绪的通道,让我们的身体通透,才能避免受伤害。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还有设下情绪的人我界限、容许建设性的冲突、拟定具体改变计划、不再姑息被动攻击。方法很多,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有改变的决心,认识到被动攻击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即使有许多挑战,总会有所改变。

写在最后:

不要害怕冲突,它是改善关系的机会,不要暴力沟通,精准表达不满和愤怒。学会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智慧。

童年是学习的关键发展时期,被动攻击的待人处事之道就奠基于这个时期。家庭是塑造思想、观念和行为最直接的环境。

所以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内心感受、彼此可以坦言不讳的安全成长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愤怒   生气   心念   佳音   美文   界限   奶奶   冲突   害怕   情绪   想法   哥哥   父母   身体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