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作者 | 柳雪敏(思想碎碎念)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很多话,只能说给经历过的人,没经历过,你说了他也不懂。

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

怎么说呢,有几分道理,但又不尽然。

这里的“经历过”三个字,颇有讲究,值得玩味。

依我看,经历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经历,一种是心理经历。

很多人所谓的经历,其实只是身体经历过了,心理仍未经历。

这样说可能对他们不公平,有睁着眼睛说瞎话、轻慢人家的经历之嫌,那就换种说法:有些事确实是经历了,但身体留下的印记深重,心理留下的印记轻浅。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当心理的印记轻浅到一定程度,身体的经历其实就形同虚设,白瞎了。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心理没有深度参与进那场经历中时,身体的经历往往只是一晃而过,旋生旋灭。

比如,五岁的孩子,经历了一场大病。他的身体的确经历了创伤,但因年纪小,心理对疾病并没有什么认识,也不会对健康、生死有多少思考,最多就只有“我病了”这个概念。

这时候,你让一个生病的成年人跟他交流病况,聊聊人生,谈谈感悟,怕是聊不出什么的。

因为成年人不只是身体参与了这场病,他的心理也在同步参与,这才能说他身心都经历过了。

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这样。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毕竟,人和人千差万别。有的人智识高,心理参与的程度深,得到的感悟思考就多。而有些人智识一般,心理参与的程度浅,他得到的感悟思考就少,甚或没有。

所以说,不是每个经历过的人,你都能跟他“有话说”。

就像那个五岁孩童,他也经历了大病,但你可能跟他“无话可说”,因为他只是身体经历了,而心理没有。

经常听人说这样一些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就莫名想笑。

说这些话的人,如果是身心都充分经历过了,那当然可亲可敬。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但是,如果他们只是身体重度参与,而心理严重缺席,那么他们过的桥再多,吃的盐再多,又有何用?意义何在?这一切跟闹着玩玩有什么区别?

如此,还不如认认真真过一座桥,吃一次米,虽然经历得少,但每一次都弥足珍贵,必有所获,这岂不更高效,也更有说服力?

比起数量,质量显然更靠谱。

身体的经历可以用数量来考量,但于心理经历来说,数量无多大价值,它主要靠质量取胜。

浑浑噩噩健健康康活一辈子,还不如有的人病病歪歪浓墨重彩地活一阵子。

身体经历再多,时间再长,若无心理经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跟你经历了同样的事,但你跟他就是没话说,以至于你们都怀疑对方是不是有一场假经经历。

所以,不是“有些话要说给经历过的人”,而是“有些话要说给跟你有同样心理经历的人”。

经历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经历。

只有心理经历类似,彼此才有话说,才能说得投合,才会觉得相见恨晚。

只身体经历雷同,远远不够,它还不足以搭建起你们谈话的底座和基石。

其实,哪怕是身体经历相同,但心理经历不同,也不要紧。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只要心理经历了,参与了,多少都会有所感所悟,这都是交流的谈资。而谈资这种东西,重在有,而不强求必须一致。

不一致,才更显出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大家想的都一样,那这交流也是挺没劲的。

更何况,你们多少也算有类似的身体经历,那聊起来,也就八九不离十,跑不了多偏的,没准对方还能给你贡献出更多的思考维度,让你强化理解你的经历。

当然,你也要相信,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他们虽然身体上没经历过一些事,但心理上已经反反复复经历过无数遍了,像是预演和排练。这类人往往也能跟经历过的人,比肩而立,深入讨论很多感受。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比如说,他们没有直接经历过病死,但他们间接参与了很多,且在心理上有强烈反应,有洞察,有感慨,有思考,一点不比身在其中的经历者差。

如此,你也不能直接否定他说,“你没经历过,我说了你也不懂”。

他们几乎是我们生活中的哲学家、智者,没经历过,但你说了,他们能懂,而且可能比你懂得更多,更深。

总之,话要说给什么人呢?

自然都想说给能懂的人。

但前提是,你得像老师熟悉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知道谁哪科强哪科弱一样,熟悉你身边的每个人,知道谁能懂你,谁不能懂,这才能筛出优秀的倾听者,交流者。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同时,也不要忽略那些有强大共情能力的智者,哲人。

他们都将是你说话的最佳人选。

当然,你自己也不能太差劲,不能无趣,不能浅薄,不能没一点人格魅力。否则,你倒是找准了说话的人,可人家未必愿听你讲啊。

所以才说,沟通交流是一种势均力敌、有来有往的双向运动,差了那一方,这运动都进行不下去。

身体经历的事再多,若无心理来提纯、淬炼,终是乏善可陈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比肩而立   有来有往   身体   心理   乏善可陈   谈资   大病   美文   印记   智者   成年人   身心   要说   熟悉   类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