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从古代开始,就有一句口口相传的俗语:“若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渔翁的指引,就见不到波澜壮阔的大海。

把这句俗语放在人类社会中,意思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贵人”的指点,不仅很难功成名就,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小事情都很难轻松做好。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从古至今,哪怕是天纵之才,如果没有贵人的点拨和指引,也只会遭受怀才不遇的境遇。据记载:

西汉开国功臣张良,曾在桥上偶遇一位老人,老人传授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日夜研习,才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智囊”;

另一位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曾因怀才不遇而离开刘邦的阵营,是萧何连夜将韩信追回来,并劝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才成为了后来的淮阴侯。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反观“诗仙”李白,一身才气贯穿古今,就算是仅有几岁的小孩,也知道李白的才华有多么卓尔不群。可即使有才如李白,虽然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但也只能高唱“行路难,行路难!”

在当今的职场上,也并不缺乏类似的例子: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好几年,不仅职位没有得到晋升,连加薪的机会也没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贵人的点拨。

贵人的作用和效果,可见一斑。实际上,人人都需要贵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贵人。那些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做人厚道。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说白了,《道德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世之道,就是精明不如厚道、虚华不如朴实。

所谓厚道,指的是做人实在、待人诚恳,不夸张、不骗人。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想赚得更多钱、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有的人便处处算计、生怕自己吃了一点小亏。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捡了芝麻丢西瓜”。

相反,做人厚道的人,表面上看起来经常吃亏,把利益让给他人。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吃的都是一些小亏,让的都是一些小利益。

这样的人,才是最大的聪明。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道德经》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厚道之人就是如此——他们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

从玄学的层面来说,上天或者命运不会亏待这些厚道的人;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厚道的人更容易为自己招来贵人。

毕竟,人人都有自己在乎的利益、关切的事情,如果你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能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和关切之处,为对方“雪中送炭”,那么对方当然也愿意向你伸出援手。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这是一个不缺乏聪明人的时代,人人都在处心积虑地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一个缺乏厚道之人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坦诚、大方地相信他人、帮助他人。

正如《道德经》所说:只有真正的大丈夫、大英雄、聪明之人,才会厚道、诚恳,而不是浅薄地追求私利。

道德经:容易“招贵人”的人,多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古人云:大智若愚。

真正实力强、境界高、能够被称为贵人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识人能力。如果在这些人面前工于心计、计较得失,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既然如此,倒不如做人厚道一些,直接展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处处为对方考虑,把原则之外的利益大大方方地让给对方,久而久之,贵人自然就会慢慢向你聚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道德经   贵人   淮阴   怀才不遇   刘邦   西汉   些小   大丈夫   俗语   李白   关切   美文   厚道   诚恳   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