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武功(散文)――季语秦

古镇武功(散文)――季语秦

我去过几个有名的古镇。

有阡陌交错,吴歌氤氲,宅院邻水,户户通舟的江南同里,南浔,木渎,有青山绿水,石板小巷,烟雨朦胧,吊脚廊棚的湘西凤凰,芙蓉,茶峒。还有川蜀的阆中,巴渝的长寿,以及茶马古道上飘荡着古朴精致民乐的沙溪古镇。我慕名而去的古镇,大都钟灵丽秀,烟雨葱茏,各有千秋,美得让人窒息,爱得让人留恋,用余秋雨的话说:以美丽回答一切。同行的友人则告知我,不回故乡了,死后葬于斯,足矣。

相比之下,武功古镇,地处关中腹地,略显灰头土脸,平日里是静谧的,她没有流光溢彩的喧嚣,仅仅是节日的傍晚,才会开启美轮美奂的灯光和喷泉。好几次初夜,我驱车观景,漆黑一片,门户紧闭,行人寥寥,只有看家的黄狗追着车狂吠,缕缕的闲情逸致于惆怅中多了些许淡淡的失落。正是在这种失落中,我学会了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古朴和原始,犹如面对处女的羞赧,你放慢节奏,静以观心,方得情之切切,意之浓浓!对于武功,犹如品茗,沏一壶红茶,睡到自然醒,看看书,发发呆,静静的去思索,去感悟这篇古韵洋溢的古镇华章。所以,你只有身临其境,慢慢的去游,细细的去品!

(一)姜源古墓小华山,教稼台封后稷官

古镇原为古有邰国,是炎帝后裔姜姓封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史记》:“有斄氏女曰姜原,为帝喾元妃,生弃,以教稼功,管后稷,复封于邰。”相传,有邰氏女姜嫄(上古时代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子求福。一日清晨,姜嫄于古镇漆水河踩巨人足迹感孕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皆避而不踏;徙置之山林,又恐野人众多,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原以为神灵呵护,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教稼台,为关中四台之首。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古镇的南门外小华山(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地)有姜嫄圣母墓。《史记》载:“后稷之兴,在唐陶。禹夏之际,皆有令德。”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就是对后稷文化及古镇郑尚坡遗址出土的土陶瓦当最好的诠释和褒扬。

(二) 碾盘街及千年古槐下的城隍庙

飘雨的日子,古镇是落寞的,三五个行人弓腰缩领躲在檐下,我闲步在碾盘街,遥想当年,苏轼任凤翔通判时,途径武功,时逢大雨,武功知县值酒洗尘,席间东坡问,武功政通人和,吏治有方,然道路泥泞,行人艰辛,何不以石铺之?知县叹曰:小县穷困,库银不足,商贾唯利,举公济众,断然不肯。于是,东坡索来笔墨,信笔写一告示:本县急需旧碾盘一个赏钱十贯。片刻,全城妇孺皆知,车载人抬,大小碾盘,依次排放至东街城门口。然县差只赏排在最前的一位,令其平放碾盘于衙门前。众人顿悟本县急需旧碾盘一个,赏钱十贯。大呼上当,无心无力运回,遂就地弃盘人散,自此便留下一条碾盘铺设的古街道,名曰“碾盘街”,方便了行人与游客,全国仅此一处。

碾盘街中段的古槐下便是城隍庙,又叫都城隍府。始建于北周,“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佩王冠”的美誉名传天下。为什么这里的城隍端冕垂旒。以王自居呢?这还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贞观二年,陕西大旱。李世民轻车从简,巡察完岐州等地救灾粮款发放和军民修渠引渭工程后,回到武功县城,看到城隍庙里众位乡亲面带愁容,鸣炮焚表,烧香磕头,求神祈雨的情景,不由得伤感万分。便来到城隍像前顶礼膜拜,默声许愿。“城隍有灵,如能及时普降甘霖,解救天下众生性命,也算您为辅助朕推行新政立了头功,朕定封您一品辅德王”。当天下午,放晴的天空就乌云笼罩,到了晚上,雨就下了起来,久旱的甘霖下了五天,太宗皇为了兑现诺言,下旨召告天下,武功城隍庙改为都城隍府,城隍连升三级,为一品辅德王。又一传说为李世民在武功古镇客山求学读书时,常常为过漆水河发愁。跟他一块读书的张姓书生,他是农家子弟。张生常背李世民过河,李世民便说到功名成就后必将报答。后来,当皇帝后,忘了此事,张生一生穷困潦倒,死后阴魂不散,托梦告知太宗后,李世民很是后悔,便封张生为辅德王,执天下城隍事。又传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梦游地狱,过血水河时,遇到凶煞的恶鬼而不能通过,这时有一位长者把他背了过去,醒来后,太宗请著名画家吴道之按照梦中长者的模样,画了一副画,在全国各地寻找,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这个人。后来敬德在武功古镇修建隋炀帝陵时,有一天,他在城隍庙里闲转,发现殿中的神像与画像长得一模一样,便惊叹道:这正是我主要找的人也!于是武功城隍神被太宗敕封为辅德王,所以武功的城隍神有别于其它城隍神而戴的是王帽。传说毕竟是传说,孰真孰假,无所适从。

(三) 上阁钟声闻九天,胡燕朝塔苍柏显

风清星稀之夜,我推开窗户,西天一轮明月,将上阁寺浸润成一片乳白,报本塔七棱八角的风铃摇曳着对上阁寺千年的回忆!上阁寺原名宝意寺,是唐高祖李渊别宅之一,位于古镇城内最高点稷山之巅,这里松柏涛涛,亭台楼阁,迂回山道。据康熙五十三年新栽树木记载,上阁寺“松柏已郁郁葱葱,又在庙前后新植二百棵松柏及梅、竹、桃、李等。”可见古柏年代之久远。当时上阁寺的古柏高大、茂密、每当你走到离武功旧城还有二三十里的地方,就能看到古柏林荫,犹如双峰骆驼仰首跪地,十分壮观。当时在陕西就流传着:“远见的武功,猛到的扶风”的俗语。就是源于远远看见上阁寺之故。但令人痛惜的是,在六十年代的浩劫中,这些古柏惨遭砍伐,无一生存。那些花繁似锦、苍松翠柏的美景只能成为人们美好的记忆了。据《水经注》载上阁寺自古修有姜嫄祠,后稷祠。随后宋、明、清数次修葺有天皇堂,罗汉洞,吕祖洞,唐太宗读书处等十多座古建筑,统称上阁寺,为关中眀刹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上阁寺后稷祠祭祖盛典之日,更是声势浩大,唱大戏,耍社火,扭秧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据说这天在上阁寺手折柏叶,能游去百病,避灾免难。于是男女老幼,蜂拥而至,远道者须提前留宿亲朋好友处,以待游百病吉时。虽值春寒料峭,整个古镇九街十八巷却小贩如织,人来人往,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后稷祠以西登七十二台阶,建有飞檐八卦亭,四面围栏走廊,凭栏远眺,山川河谷,龟型古镇,尽收眼底。亭内悬铸铁巨钟,有道士日夜守更,敲钟报时,古镇方圆均闻钟而作息。巨钟轰鸣之声,犹如从九天而降落人间,因而,“上阁钟声闻九天”成为《武功八景》之一。

关于上阁寺罗汉洞、吕祖洞,主要是抽签卜卦,求神问运之地,据说比较灵验。相传从跨进罗汉洞的第一步算起,数到你年龄最后一年为止,观十八罗汉表情,就知你当年运势如何,此天机不可泄露,心知肚明则以,万不可告人。

上阁寺太宗读书处,就比较落魄了,唯有青石上文人骚客的题诗可以佐证:

明代名士张臬曾赋诗两首,其一:荒台剥落傍孤城,石室由来赋帝京。

满谷西风吟蟋蟀,空山似有读书声。

其二: 洪崖小洞毓飞龙,洞口睛烟锁断峰。

龙去不知今在处,山灵犹遗紫云封。

明代进士张鍊诗“唐太宗读书洞”曰: 自启潜龙小洞窝,紫云常驻碧山阿。

翠华一文书声绝,惟有长松挂薜萝。

(四) 苏武节碑龙门传,秦地胜景金仙观

武功古镇乃民族忠魂苏武故里,墓冢位于古镇龙门村台地,西依凤岗,东有漆水蜿蜒而过,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意外事变,被扣留后,为不丧失气节,玷辱使命,遂拔剑自刎,被阻。后怒斥判降的卫律,严词拒绝匈奴的高官厚禄引诱,于是被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囚于地窖,渴饮积雪,饥食野果,手持汉廷符节,夜寐不松,十九年如一日,以致汉节毛发俱落。苏武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一说为纪念苏武有功,方改县名武功,一说境内有秦岭次峰武功山,而得武功县名。自此,武功声震华夏,名播九州,自周以来,历朝历代都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沿古镇西陲邰原上行七八里,便到金仙观,此观建于临暐水的半崖之上,三面凤岗环抱,身如侧莲倾水,形似卧牛顾月,景色极佳,诚如仙境。观内黛顶白墙有诗曰:门映沮水波潋滟,背依莽苍古邰塬。左辅曲回龙尾摆,右弻兀突虎头探。因势靖明风韵显,山清水秀古刹现;素气浓郁结香案,秦地胜景金仙观。史料记载自汉朝以来,金仙观代有兴废和修建,历经战争的洗礼、风雨的剥蚀以及自然灾害,存世的是一组晚清建筑群。据传“封神榜”之后两千年,汉明帝时,聂云霄转世到了武功古镇的聂村,受灵山老母点化,学道、修仙,后因聂云霄与古镇以西扶风境内的班超将军营救汉明帝有功,被汉明帝敕封为“救世金仙”,因此这座庙才叫“金仙观”。金仙观周围还有文督祠、圣母庙和戏楼。每年十月十五、腊月十五都有大型庙会,古镇的美食小吃齐聚,秦腔大戏三天四夜响彻长川暐水,沟底崖畔,角角落落都塞满了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

(五)杨虎城守城保安康,绿野书亭皆鸿儒

武功古镇是西出长安第一要塞关隘---美阳关,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以古镇为中心,循塬增筑十二子城据守关内;明洪武又复增筑之,屯戌重兵,控制关中。北伐时期,杨虎城西来古镇驻守,改建行台为军营,维护靖国军,并于古镇西北和东南高筑守城,石刻“拱制西北”“扼据东南,”置身守城,一目万里,攻防兼备,固若金汤。如今的美阳关雄浑巍峨,修葺一新,关内姜源水乡,青苔覆着黛瓦,行人打着雨伞穿过仿古小巷,廊桥水色,鸟鱼翱翔,亭台楼阁,商贾林立,舟影波光,两河垂钓,童嬉水街,在烟雨的印染下恰如一副淡彩的宣纸画,。她不就是一副鲜活的清明上河图吗。

史书曾赞誉古镇“山川孕灵,笃生圣贤,人尚礼让,习好农耕”,明代状元康海,宋代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等都诞生于此。宋神宗时理学大儒张载冷漠仕途,在家著书,讲学于古镇绿野书亭。状元康海曾就读于此,其撰写的《武功县志》被称为《康志》,现收藏于美国国家图书馆。明弘治八年,户部尚书李瀚以御史巡案至此,过其地,仰其人,肃然起敬,乃与吏部尚书杨一清、县令宋学通改名“绿野书院”;因旧址狭小,乃移迁于今绿野中学校址,一时间学子莘莘,西安、凤翔等地诸生慕名而至,绿野书院名声大震,遂成为关中八大书院之一 。

古镇的历史是厚重的,她亦文亦武,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为炎黄子孙的宏图伟业,浓墨重摸。如果说江南风光旖旎的古镇,不用凝视,只需一瞥,那一瞥便了尽尘缘;古镇武功,则被悠远,凝重,深邃所包裹,她需要静下心来,穷尽一生去品去读去悟。

2019.10.2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武功   城隍   扶风   炎帝   小洞   阳关   古镇   紫云   关中   城隍庙   碾盘   古柏   罗汉   绿野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