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马铃薯


故乡的马铃薯

我出生在西北一个贫瘠而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盛产马铃薯,家乡人习惯称它洋芋。


洋芋,在六十年代,处于饭碗中的地位仅次于面粉,支撑起饭桌的“半壁江山”,成为饥肠辘辘人们嘴里的美味佳肴,乡亲们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为此,村子里常常流传着一句谚语:“洋芋是个宝,谁也离不了”。


记得每年七月,漫山遍野都盛开着淡白色的洋芋花,香味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村子,但它开的时间并不长,预示着洋芋逐渐进入成熟期......


大人们白天都要去出工,我和姊妹们留在家中,实在饥饿难忍,就经常跑出去偷刨田里正在发育的洋芋,然后将它们放进灶火里烧烤,等不到那些“核桃”大小的洋芋熟透,小手个个都争抢起来,嚼齿的声音像磨牙的老鼠,小脸蛋也蹭的乌黑,那夹生的味道比吃白面馍还香。有一次,就为了偷刨洋芋,姐姐还被生产队的看护员打伤眼睛。



那时,生产队分配的洋芋数量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计,由于我家工分少,洋芋也分得少。为此,母亲每年冬天都要经常爬进地窖里,盘算着堆放的洋芋还能吃多久,有时见她脸上愁云遍布,唉声叹气。不过,她的烹饪手艺很高,对洋芋有多种做法,一日三餐,炒洋芋,蒸洋芋或者烧洋芋,各是各的味道,让我们吃的满心欢喜。


那年,邻居闫奶奶得了一场大病,瘦枯如柴,身体十分虚弱。由于当时物资极度匮乏,连最基本的米面都少得可怜,根本谈不上奶粉之类的营养品。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做法,她首先把洋芋煮熟,剥去皮,然后捣碎,掺入少量的面粉,红糖,再放进锅里轻轻一炒,最后变成颗粒状,食用时,用开水一冲。就这样每天一勺一勺的送入闫奶奶的口中,让她的身体渐渐恢复起来。后来,这种做法在村子里广为流传,乡亲们叫它“洋芋炼乳”。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在1979年我考上中专,临行时,母亲给我的包里塞进几个煮熟的洋芋作为路上的干粮,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个粗布挎包,无论走过多少地方,她依然散发出故乡洋芋的芳香.......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人利用丰富的洋芋资源,开办了很多加工厂,生产出粉条,淀粉,出售到市场,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家家都盖起了大瓦房,甚至小洋楼。洋芋在他们眼中只不过转化成商品,不会引起重视,但对我们经过六七十年代的人,洋芋,就像养育过我们生命的母亲,骨子里流淌着她的血液


洋芋是草本植物,他的生命力极强,特别适应故乡的干旱和寒冷,只要把它丢进土壤里,它就能活。无论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它都紧紧的依偎着泥土,不屈不挠的去追求生命所需的阳光。


我的祖先深深的爱恋着这块黄土地,他们用洋芋那种母亲般的情怀,纯朴善良,坚韧顽强,默默无闻的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我们离开故乡的人不能忘记,永远不能忘记。


是啊,我们生长在西海固的人,最能真切的体会到洋芋的滋味和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颗粒状   故乡   灶火   放进   家乡人   洋芋   生产队   马铃薯   乡亲   美文   面粉   煮熟   奶奶   做法   味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