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穿越时空的古典之美——宋玉麟山水

【关注】穿越时空的古典之美——宋玉麟山水


【关注】穿越时空的古典之美——宋玉麟山水


宋玉麟简介

1947年12月生,江苏太仓人。196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曾从事舞美设计多年。1979年调江苏省国画院。历任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第八届江苏省政协委员。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


【关注】穿越时空的古典之美——宋玉麟山水


宋玉麟《翠岭晨岚图》

【关注】穿越时空的古典之美——宋玉麟山水


宋玉麟《蕉阴图》

于千回百转之中,突然看见这一片风景,可居、可游、可赏、可卧,春的清新、夏的明丽、秋的苍茫、冬的洁净,无不让你感到恍如出尘,却又如隔世重逢一般可亲可近。

只有走近这画的主人:宋玉麟,你才能更深切地感受这一片山水、这似真似幻的静谧悠远之境。

画二代、藏二代?“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陆俨少”

世家子弟、画二代、藏二代……作为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宋文治的儿子,宋玉麟的身上带着很多与生俱来的标签,也带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和优雅从容。

但他却会坦率地告诉你,他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下来的时候父亲还在数十里之外,隔了不少日子他才知添子。一直到上初中三年级时,宋玉麟才到了南京,到了父亲身边。从这一刻开始,他的眼前突然打开了一扇大门:他遇见了“绘画”,真有“不画画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近水楼台,想必宋玉麟得了父亲的很多真传?宋玉麟坦然告诉记者,当看到儿子在悄悄临摹自己的作品,父亲并没有开心,而是语重心长地劝他去学陆俨少。于是,就有了他后来的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有了以后每周每周的往陆俨少家里跑。“在绘画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陆俨少”,他说。也正是在陆俨少的引领下,他确立了“回归传统、借古开今”之路。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或许是在追慕前贤的道路上,与古人会面的机会多了?宋玉麟的身上,总有出世般的安静从容。在面对当代纷纭复杂的事务时,他也总能化繁为简。年仅37岁就成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这位当年全国最年轻的画院副院长,曾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并没有”,宋玉麟说自己的初衷只是喜欢画画,对于仕途确实没有考虑过,“怎么当上的,直到今天也没搞明白”。他想辞职,但领导很英明地没有“理睬”他。或许是他天性中的随遇而安、随和淡定,一个个担子接二连三压到他身上,多年后他去了省美术馆当馆长,2006年又回省国画院掌舵。20多年来,他的影响从画院到省里,进而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美协主席。对于为官之道,他对朋友曾如此说:“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化简为繁、化繁为简;三是不要混淆艺术家和领导者的角色”,这三条充满辩证法,难怪有人会说,宋玉麟是有大智慧的人。

但其实在他,本质上是一个真诚画画的人、一个不为外界浮华所动的人。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周和平曾如此评价他:玉麟外相庄重,心中充盈着淡泊和宁静。“在市场条件下,有些人容易迷失,或官位或金钱美色,抑或是精神上的缺失。玉麟是清醒者,他以独立不倚、不愧不怍的姿态,成为知识精英的一个代表”。“他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他的大度和大气,用他的善良,构建和扩大和谐,用他的真诚和自然,用他的宽厚,营造宽松的人际和艺术的氛围,这就是他作为画院领导者的魅力所在”。

传统好?创新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年前,宋玉麟在《江苏美术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其时正是“新潮”暴涨之时,他却“逆流而上”提出反向观点,可见其儒雅的外表下,并不乏勇气和胆量。

那么,他的意思是强调传统强调大家都向老祖宗学?宋玉麟说,不是,这其实是我对自己说的话。那一阵子,正是85新思潮的时候,他也在探索创新,甚至搞变形搞夸张的画面,当时非常苦闷,心中没底。1987年他出了第一本画集,寄给了陆俨少。陆老看后立即就给他写信:看得出你在求新求变,并且有些苦闷,这个苦闷是好的,但是这个新和变必须吃透传统;现在的年轻人想一夜成名,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艺术要水到渠成,你现在的画,变形和线条并不美。你的中国画的基础、书法都是很好的,为什么学起时髦来,你还年轻,急起直追,还来得及……

这封信,对于他犹如黑夜中的明灯。“我需要选择的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他对自己说。他发现在自己的内心,最喜欢的还是传统的东西。于是,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与其他山水画家相比,宋玉麟异乎寻常地表现出他的“落伍”姿态。当许多人赶赴“潮流”,他却悄然折返到田园的寂寞归途。

1991年他应邀去香港办展,展出一批回归传统后的作品,也有部分过去探索性的作品。让他触动很大的是,带去的70%传统风格的作品很快被贴满了红条子;另外30%的“创新”画却少有人问津。短短一周,轰动香港,报纸上几乎每天有他的消息,有评论称“没想到大陆还有这样的画家在画这样的画”。未等他回宁,画价已经涨了好几倍。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他这样总结:“对传统和创新,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对立起来。八大的画很传统吧,可是现在看看就过时了吗?不过时的,还是很现代。有人认为学习传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模仿就行了,哪有这么简单。传统搞得不好,就是工艺画;创新搞得不好,就是野狐禅”。

曾经有个学生,未曾谋面之前,以为宋玉麟是因循守旧一味泥古的老学究,直到认识了,看到他以前画的油画、夸张变形的中国画,才惊呼自己搞错了,原来宋院长是经过了学习中西、探索创新,最后才走到清雅畅达的回归传统之路上。“这是一条必然之路,否则心中没底。什么都尝试过了,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宋玉麟说,“最适合你的才是最重要的”。

宋玉麟特别感谢得天独厚的机遇。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小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后来大学时学西洋画,学印象派,学俄罗斯油画,一搞就搞了十年;大学毕业到南京后又得以学父亲,学傅抱石、李可染、亚明等画家,再加上陆俨少的心传口授。数十年的融会贯通所学,最后创出自己的面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人画合一 宋玉麟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对于宋玉麟的画,很多人的第一眼印象是“养眼”、“舒服”、“好看”,“画得好细”。了解宋玉麟的人,也会说“人如其画”、“人画合一”,宋本人给人的印象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的画同样也是君子之风,温润秀逸,坦荡没有任何虚饰。那么,这个画究竟好在哪里呢?可能很多人说不出所以然来。

看看名家专家的说法吧。刘海粟、程十发、黄苗子、陈佩秋、饶宗颐、刘旦宅等前辈都曾对其细笔山水作品颇多褒奖,可以说是十分肯定他的传统功力。

但这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恐怕还在于古典美之外生发出来的现代美,那种古典的情韵,穿越时空而来,打动无数当代人。

郎绍君说,宋玉麟是“以复古为革新”,陈履生说其作品“得古人画法之精要,又别开新貌,若‘四王’见此,亦当折服也”。马鸿增言:“玉麟以其从传统中‘化’来的细笔山水而自成面目,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独树一帜”。

虽然在宋玉麟的画中,可以感受到巨然,感受到董其昌、石涛等等的气息,可以辨识出晋唐宋元、明末清初乃至现代名家巨匠的笔墨图式,但是,“古人没有这样的画”,这是非常现代、能够切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画。这些画,“跟我父亲画的江南不一样,跟父辈画的新山水也不一样”。宋玉麟这样形容自己的选择:“我父亲他们画新山水,是当时特定时代特殊的艺术要求。到了我这一辈,艺术创作更加多元,我的前面有一座大山,我不说超越,但至少得区分开来吧,必须避开我父亲主要的东西”。宋玉麟笑言:“我父亲是越老画得越年轻,晚年开始尝试泼彩;我呢是倒过来,往传统里面走,往老的里面走,从传统里去挖掘新的东西”。他也时常到真山真水中感受大自然之美:“这更多的是为了激发自己的情思,唤起艺术的想象”。

正因为他的作品“师于心”,他仿拟或综合种种符号模式,最后都服务于自己的观念和内心。在著名当代艺术家徐累看来,这成了一种“冒险的实验”,“它在山水画史上是无先例可循的,然而却暗示了后现代主义中无序的、综合的、无我性的理论”。最古老的,恰恰是最现代的。

(摘自《扬子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刘海粟   山水   当代人   画院   江苏省   美术家   中国画   苦闷   副院长   美文   画家   古人   古典   父亲   时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