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在云南、四川、山西、常州等地都有一座名为“文笔”的古塔。

天宁区红梅公园里的笔架山和文笔塔,都是常州市民熟悉的城市园林景观。

此塔为何取名“文笔”?

《常州府志》记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辄开巍鼎之先兆。”《武阳合志》又说:“太平寺浮屠呼为文笔塔,相传主邑中文教。”古塔在历代常州人的心目中,是登科及弟、文笔灵魂的象征。每有举子赴考,必到此处登高,以求灵验。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三十年代时期的太平寺

文笔塔,屡毁屡建,屡建屡毁。至明洪武年间,据当时碑文介绍:寺已损毁,“惟塔为萧齐旧物”。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清咸丰年间,在清军和太平军将近四年的反复拉锯大战中,寺、塔全毁。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笔塔得以重建,而“寺”却再也没有修复。这座八面七级古塔,独立于废墟之中,“巍巍乎七层巨构,茫茫然百亩荒基”。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抗战前的文笔塔

说到文笔塔,就不能不说到“塔影山房”。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文笔塔的倒影就落在塔影山房的檐隙之中,形成特殊的景观,这就是常州有名的“文笔夕照”。

为此,常州地方志专门做了记载:

塔影山房为“本太平寺西院僧寮,每至夕阳返照,金碧灿然。檐隙塔影,不过寸许,七级倒垂晦明不减。”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红梅公园有塔,环太湖艺术城里也有“塔”。

——

油画《塔的肖像》

作者:徐学杰,1968年出生,山东烟台人,199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九届研修班,就职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油画学会理事,鲁东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主任,烟台油画学会副主席。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50×60cm

环太湖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售作品

初看这幅画,像极了从前的“文笔塔”。

但这是烟台的三和塔,同样被重修过,

徐学杰与之朝夕相对......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徐学杰作品突出的一个特点:

废墟或废都式的荒芜、残破,与古老、辉煌、神秘,宁静、燃烧、绝望等等诸多矛盾感觉的复杂纠结,宛如“时间的灰烬”。

这样复杂的感觉体现的是当代艺术家对古代伟大文化的迷狂、向往,对当代社会的焦虑、失望,百味杂陈的心绪。

徐学杰笔下塔的质感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沙化”,呈现出了别样韵味,是因为他对自己一贯感觉的深入。这样的深入,使他的作品隐含一种重现伟大和超逸自心的执着,使古老的佛塔散发出穿越时空的悲悯、温情之光。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塔的肖像》局部图

塔的肖像或许是他自己的肖像,与给西方呈现的中国风情无关,与宗教无关,是当下与过往的错综、交集,对未来的祝愿合一。

这种过往、当下与未来的情感,就像是屡毁屡建的“文笔塔”,神圣历史虽被不断沙化,但塔终将是不可摧毁之物,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 END ——

从一座塔到另一座“塔”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中路85号江苏环太湖艺术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太平军   曲阜   太湖   太平   山房   常州   烟台   红梅   肖像   废墟   美文   文笔   油画   年间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