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音调优美柔媚、风格清新轻快、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中国著名民歌《茉莉花》,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关于它,还有这么几个故事。

明成祖原版《茉莉花》:茉莉谐音“没(mo)利”,意在寄托反腐倡廉

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画像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

提到明清版的《茉莉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

本宗朱氏,出自西蜀之安汉。上世以来,服勤农桑。——《朱氏世德碑》

出身布衣的朱元璋,深感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因此,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朱元璋

这个早餐“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的明太祖,在一次与几位重臣的聚会中,想到现在战战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他们聚会的花园里的3种花而现场编写的。

这3种花分别是:金银花、茉莉花和玫瑰,代表了名、利、权。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利,寓意廉洁。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就是写茉莉花的歌词。

这首歌很得朱元璋同志的欢心,也受到同样痛恨贪官污吏的老百姓们的拥护,在皇帝亲自的重视和提倡、宣传下,于是就在大明帝国广泛传唱开来了。

然而,这个花鼓戏的调子的《茉莉花》,距离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还是有很大区别。

马嘎尔尼使团:漂洋过海的《茉莉花》,第一首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马戛尔尼使团

18世纪末期,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其中有个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由于中英双方世界观不同,未能达成外交上的共识,却无意中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这首赞美茉莉花的歌曲。 ——约翰·巴罗(John Barrow)

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这个英国年轻人就是约翰·巴罗(John Barrow),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马嘎尔尼勋爵(George Macartney)率使团以贺乾隆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约翰·巴罗是使团的财务总管,后来担任了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

在对我国民歌种类采风的过程中,约翰·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J. C. Huttner)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而后,《茉莉花》由惠特纳按照当时西方的音乐规则,为它配上了欧洲风格的引子、尾声和伴奏,引入欧洲音乐界。

与之不同的是,约翰·巴罗对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更感兴趣。他在《中国旅行记》中用五线谱形式记下《茉莉花》的曲调,还配以英文歌词翻译,他甚至试图用罗马拼音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茉莉花》的广东发音中文歌词:“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我便戴,不出门,对着鲜花乐。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赛不过它。我便待采一朵戴,但又恐看花人骂。”

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茉莉花》五线谱方式记谱

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茉莉花》罗马拼音歌词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在这一点上,约翰·巴罗功不可没。正是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歌词,才能让这首中国民间艺人几百年来的口心相传民歌得以保存下来,并且成为东方音乐的典型。

《茉莉花》唱响东方韵味

民歌《茉莉花》——从明朝反腐神曲,到东方音乐的代表作

奥运会版本

1979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联合生产亚洲音乐教材第六次专家会议”在亚洲各国推广的歌曲。

1998年,美国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的乐曲。

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

外国人认识中国民歌第一首,基本也是《茉莉花》

《茉莉花》在两个亚欧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

此后,众多世界级亮相让这首民歌走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茉莉花   特纳   民歌   线谱   明朝   约翰   使团   罗马   贪官污吏   神曲   音乐   欧洲   英国   代表作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