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2014年,藏历马年,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所以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转山指围绕神山冈仁波齐行走朝拜。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在梵语中,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而在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目中,它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居所,代表着无量无边的幸福,很多信徒都会常年在此转山。

张杨导演带领30人的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跟随着一支藏人朝圣队伍进行拍摄,从芒康到冈仁波齐,走了2000多公里。2017年6月,电影《冈仁波齐》终于上映。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冈仁波齐》没有一般电影的重大戏剧冲突、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多线索多结构叙事。它的剧情十分简单,从一群藏民准备朝拜,到一路匍行磕长头,最终到达目的地。这一路历经四季变换、饥寒交迫、飞沙走石、沐雨栉风,十一条生命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坚毅地砥砺前行,他们用生命作笔,天地作布,描绘一卷壮美秀丽的千里朝圣图。

朝圣:生存的信仰

人烟罕至的西藏,是藏传佛教发祥地。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世尊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

冈仁波齐,峰顶终年积雪,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Mt.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

西藏芒康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杨培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村里面其他几个人欣闻加入,于是一股清澈纯净的溪流开始汩汩流淌……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长途跋涉的朝圣之旅充满艰难险阻以及意想不到的状况,三轮车被撞,车头损坏,众人拉车继续前行;孕妇生养,辗转医院生好小孩后,再上路;盘缠耗尽,到达拉萨后,停留打工赚钱,然后重新出发。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队伍中有70岁的老者,有9岁的小女孩,有受伤的屠夫,有青年夫妇,有欠下巨额外债的壮年,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他们代表着整个藏区的普通百姓。

2000公里的行程,依靠双脚丈量,并且每走几步,就要匍匐下来,脸贴地面磕一次头。这样的步伐,如同跪拜天地、祭拜先祖的神圣仪式,犹如融情山水、洗礼灵魂的净化流程,不管是砂石大道,还是泥泞山路,不管是风雪裹挟,还是滚石倾泻,他们始终保持着肃然的静默与坚定的虔诚。

吃穿洗用,一切身外之物他们毫不在意。身体的疼痛和污秽,气候的恶劣和多变,路途的崎岖和遥远,都没有动摇他们朝圣的决心与毅力。他们像默默无闻且不知疲倦的蚂蚁,在山川河流间缓缓爬行……

西藏悠久的宗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雪域子孙,藏民自小便在佛法义理的熏染中长大,关于佛的教诲、佛的理念、佛的仪轨就像融入生命的血液,滋养他们生生不息、繁衍不止。他们一辈子都在佛的注目下衣食住行、劳作耕种,佛是他们的生命支柱,是一切的归宿,也是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

为了表达对佛的尊崇、对佛法的坚信,朝拜圣地就成为展现佛心、接近佛意、获得加持、证悟佛果的最佳方式。而朝圣是一条艰巨的道路,必须抱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心。朝圣一定程度上是对佛心的考验、对信仰的考验。

因此,在藏人看来朝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的现实需要,他们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践信仰、坚守信仰、完成信仰。从娑婆拜到净土,从凡夫拜成圣者,从污秽拜到清净,从山下拜到山上,从远处拜到近处,从旷野拜到殿堂,从黑暗拜到光明,每一个虔诚的心灵都在朝圣之旅中获得清净与回归,变得更加善良、慈悲、澄明、自在。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电影:艺术的信仰

张杨导演选择环境恶劣的偏远藏区作为文艺创作的空间,应该说也是一种践行艺术宗旨、回归艺术初心的使命信仰的驱动。

朝圣是一种少有表现的艺术题材,却是客观存在的藏民生活。通过电影的方式将藏民们的生活形态、生命目标、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呈现在世界面前,我觉得这是一种尊重生命、真诚无我的艺术态度。

叙事结构客观自然。《冈仁波齐》酷似“采风式”的纪实片。剧情比较简单平缓,不做作、不矫情、不曲折,忠实记录每一天朝圣队伍的行程,遇到的麻烦及如何解决或克服,每天的影像内容几乎差不多,磕头、吃饭、休憩、搭棚、读经、睡觉。但是这种单纯自然的风格,却留出观众沉思、揣度、共情的心理时空,一遍遍的磕头,一次次的站起,观众在谦卑、虔诚、执着的画面里面领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有一种检视自我、比对人生的意识冲动。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人物演绎淳朴真诚。群众演员的演绎就像日常生活的重现,他们很多时候都是沉默着配合、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也不需要啰嗦的解析,他们的淳朴和善意即是最好的表演。

遇到车祸后,没有责怪对方,没有索赔,稍微了解一下情况,便让对方离去,而后团队自己人卸下车头搁置一旁,轮流肩背手拉着后车厢继续默默行进;

建房的百姓看到他们,主动邀请他们停留喝茶。独居的老人,看到他们就招呼他们进屋休息,帮助他们安排食宿。次日队伍里的男子去协助老人犁田。

拉萨旅馆里的陌生女人要求他们帮助自己磕头,他们应声允下,没有任何闲言碎语。

这些善良的流露,在闹市生活的我们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在藏人眼里,这一切都正常的,自然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每段交往都是心存善念、无相布施的道场。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光影构图圣洁清透。沿途的亮丽风光格外养眼,山的高耸雄伟、水的清澈甘甜、林的茂盛葱郁、路的绵延幽静、云的透白缥缈,自然界最高远、最灵秀、最真实的景致尽收眼底。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朝圣的信念似高山一样坚定,向前的步履似泉流一样平和,藏人的心境似白云一样旷达优美。这一切情景共生,人境辉映,自然文化的醇香、宗教文化的圣洁、视觉文化的唯美,给观众提供了沁人心脾的审美享受。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张杨导演站在艺术与人性的源头,探寻生命之于自然、之于宗教、之于信仰、之于艺术的内涵和意义,他说:

他们跋涉于朝圣路上,就如同我们去聚会、去超市、去打牌、去散步。朝圣后,他们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生活状态,该放羊的放羊,该务农的务农。反倒是我,完成了内心一次电影的朝圣之旅。

没有实践就没有信仰

最近浏览了《冈仁波齐》的一些网评,看到些针对藏民信仰的微词。我对藏民拥有信仰并勇于践行信仰的坚韧与无畏持肯定态度。

①实践比理解重要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信仰都有所不同。当我们不能透彻理解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批评或贬低他人的信仰。

首先人类的大部分信仰都来自于古人、伟人、先辈或家人等,这些人依据丰富的人生经验总结得出一套规律性的结论,提供给后人借鉴学习。而我们不可能完全地感同身受,对信仰的把握也就不会十分确切和深刻,也正因此人生才会走许多的弯路。最好的办法是坚守信仰,同时一步步实践它、检验它。

关于一些宗教类的信仰,我们也许今生都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证悟,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谦卑的视角、平等的观念、尊重一切,坦诚以待,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到别样的精神样貌与人文风骨。

②信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事实上,当今社会思维活跃,人心复杂,拥有独特信仰的人还是大多数,纵然有人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没有信仰,其实这也是一种信仰,只不过自己漠视罢了。

其实说到最后,不管什么信仰都是一些提炼总结的思想、说法或概念,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基于信仰的具体实践。

我们看到很多人脑子里面的理论方法很多,创意策划很多,管理方略很多,但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显得站不住脚或者坚持不了,我想纸上的信仰和口中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信仰。信仰必须是实践中产生的,为实践服务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信仰。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藏民们长途跋涉、一步一磕的安静地磨砺,便是在表达自己的信仰、创造自己的信仰。

③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善良不是看到了才相信,是相信了才看到。“善心为众福在后,良行范己必在前”。影片里的藏民对内对外都闪耀着善良的光芒,友好待人、乐于助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他们的心灵像藏区的风景一样纯洁迷人,他们把信仰装在心里,写在路上。

金刚经说,“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想不管什么宗教门派,不管什么历史时代,善良都是全球通用的信仰。

《冈仁波齐》: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冈仁波齐》展示了蓬勃昂扬的信仰的力量,表现了藏民的友善、质朴、坚毅、勇敢的品性。影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面对自己的信仰,请选择匍匐的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释迦牟尼   芒康   马年   拉萨   善良   藏民   印度   西藏   美文   虔诚   队伍   宗教   自然   生命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