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唤”文明!拿起“手术刀”,她在中山修古籍

巧手“唤”文明!拿起“手术刀”,她在中山修古籍

古籍承载着华夏历史文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大多古籍已经薄如蝉翼,虫蛀、发霉、破损、老化等问题让古籍“生病”。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趁着这一节点,4月21日,在中山市港口镇,拜访了古籍修复师黄国英,并有幸亲历了古籍修复全过程。

放大镜核页数、刷子粘浆糊、镊子夹宣纸 ……拿上修复古籍的“手术刀”,经过拆书、喷水、补书、折页、晾干、剪页、压平、装订等20多个步骤之后,一本泛黄“生病”的古籍,终于在黄国英手中“康复”。退休后,作为护士的黄国英又心无旁骛地在家做起了“书医”,将残破的古籍“唤醒”,守护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巧手“唤”文明!拿起“手术刀”,她在中山修古籍

熬制一盆浆糊,泡一支毛刷,取一张托底,拿一张宣纸,蘸上浆糊,将破损的古籍细细抚平晾干,破损严重的地方,则查阅资料一一核对,毛笔蘸字补其内容。戴上老花镜,黄国英拿着刷子,熟练细致地完成每一道修复工序。

时间让古籍“病”得厉害,虫蛀、焦脆、缺损、断线等“病灶”依次出现。摊开一页发黄长满虫眼的古籍,黄国英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握着镊子轻轻去除脏物,时而还拿着软刷清扫灰尘。

“最让我头痛的是拆分粘连的‘书砖’。”黄国英说,修复古籍,要经过拆书、揭页、喷水、补书、折页、晾干、剪页、压平、装订等20多个步骤,但最难的是在拆书揭页环节。有时候因为潮湿或水浸等原因,书籍被重物压实,形成严重粘连硬邦邦的书砖,根本无法揭开页面进行后续修复。这时就需要根据古籍的纸质进行灵活处理,拉力强度较好的采用浸泡洗净揭页,纸质脆腐碎散的则用蒸汽洗揭法等。黄国英形容该过程,像为病人做手术一样,不能半丝分神,要“屏息静气”数小时,稍微呼吸重一点就会将残页吹跑。

巧手“唤”文明!拿起“手术刀”,她在中山修古籍

“从刚开始带着老花镜修复,到后来拿着放大镜修复,再到后来两者双管齐下‘作战’,英姐修复古籍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丈夫孙永锋说,只要有时间,英姐必定在古籍修复室中为书籍“做手术”,有时候晚饭也不吃忙到凌晨,长期下来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等问题都来了,但是她心里就是放不下。

钉子打孔,铁锤捶打,穿针引线,一针针将古籍《地母真经》装订完毕,用塑料胶密封后,黄国英嘴角微微上扬,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在黄国英伏案工作的工具台上,毛笔、刷子、喷壶、剪刀、针、线、锤子、镊子等工具,都是她为古籍“治病”时所用到的“手术刀”。留意到,修复室内小小一隅,仅长短不一、材质各异的尺子都有7把。

巧手“唤”文明!拿起“手术刀”,她在中山修古籍

“古书籍虽然残缺陈旧,但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恢复其本来的容貌,能为后人留下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黄国英说,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一旦丢失就很难找回,保育传统文化,让后来人了解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是值得的。

来源:中山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手术刀   古籍   折页   镊子   老花镜   宣纸   浆糊   巧手   刷子   中山   纸质   毛笔   放大镜   美文   结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