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东十里之:“村上的戏班子”


七、八十年代,娱乐活动少。过年能唱台大戏,便成了村民们一年里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只有在正月里看了戏,今年这个年才算是过完美了。能唱起大戏的村庄,无疑在周边四邻八乡“最富裕的”,“最有实力的”大庄。生活在这个村庄的村民们,也因此可以傲娇 !自豪满满的!

我的家乡“东十里村”毫无疑问,便属于这样的村庄。


记忆东十里之:“村上的戏班子”

东十里戏楼很早就修成了,文革时期演过“革命样板戏”。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群众的文艺娱乐也随着社会进步,回归传统秦腔艺术范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贩夫走卒......”重回舞台,继续为老百姓演绎群众喜闻乐道的“忠肝义胆、爱恨情仇、因果轮回.....”。

村里热衷秦腔演艺的 村民们,在村集体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秦腔班子”。购置了如许的行头、设备。为演绎大型剧目的需求,村集体拆掉了旧的戏楼,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更大、更高、更宽敞的新戏楼。戏楼周边的环境也逐步改善,修缮厕所,硬化场地.....

东十里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能人辈出。同其他西北村落一样,对于秦腔热爱的情怀根深蒂固,“谁谁家男人、或谁谁家女人戏唱的好”,那在村子里是很有面子的事,而且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荣耀。在东十里村热衷秦腔演绎的人才全面广泛。“生、丑、淨、旦”一应俱全。文武场面“吹、拉、弹、奏”人才济济。

崭新的戏箱、头面、齐全的道具、绚丽时尚的音响灯光。让“东十里戏班子”的水平,方方面面都远远高于周边村草台班子一大截。


西北农村的冬季是漫长寒冷的,虽然是农闲时,腊月也是忙碌的。喝了腊八粥,家家都为过年做起了打算。天天去赶集,今天“秤”点盐、明天“倒”几斤醋,......人人都为即将到来的年关做着准备。

村上戏班子里的“演员”,在这漫长冬天里,每一天,都是忙碌的,精心为村民们予备着过年的“精神大餐”!

吃过早饭,裹着厚重的棉衣,“演员们”三三两两,相呼相应聚集到排练场地。这里平时是村上的会议室,场地宽敞。安置在屋子中央的大火炉,永远烧的旺旺的。丑陋的大水壶,挺着硕大的烟熏火燎的黑肚皮,稳稳端座在火炉上,噴着蒸汽。靠墙放着一圈长长的联椅,司鼓匠支起的鼓架静静立在墙角,屋子里充满了温暖,随意。


“ 演职人员”是没有薪酬的。这是一帮纯粹为群众娱乐开心而自我奉献的“乡村艺术家”,满怀一腔对艺术的热爱,聚集到一起。

此刻,暖和的房间内,人手一本蜡纸刻印后装订成册的自制戏本。或座着,或随便那个角落站着,忘我的投入在角色中,背诵台词,一遍遍深情吟唱,轻盈的摆动腰肢,琢磨着付合剧情的肢体动作,一丝不苟,一板一眼。鼓匠,乐师时不时的也来凑个热闹,清脆急促的“起头子”猝然响起,胡琴没机会来配合,又戛然而止。毫无厘头,颦添几分热闹。

“导演”是这群人里最忙的,精神永远是兴奋的、情绪始终饱满,“像台上紧发条的机械,一刻不停的工作着”。对于“演员”不明了的地方,乐此不彼做出解答。“吟唱中曲调的平缓、高低、节拍的把握.......,”尽心竭力做着示范。对于饰演不同角色演员的“唱腔、身段、表情.....”不厌其烦,一遍遍的做出演示。

“导演”由村上的“老艺人”来担任,公认是这群人中对剧目最了解的,对于秦腔演唱是开过眼界的,对于秦腔演绎水准评定是有理有据的。为人处世也是四邻八乡共同敬仰的。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飘上了雪,雪花随意的,懒散的,漫无目的落向黄昏的田野,道路 .....。

房间里灯亮了,吟唱、咏诵、器乐....音声缭绕、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烦躁而又忙碌。炉子里火更旺了,空气的噪杂丝毫不能影响,情绪热烈的“演员”投入排练。有位“演员”顶戴“水纱”、腮挂“胡须”、手作马鞭、扎开架势、挥手投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记忆东十里之:“村上的戏班子”

正月初三一过,要是天气好,“戏班子”就开始准备演出了。“空置一年的戏楼,卫生要彻底打扫”,“长时间闲置的舞台线路也要检修”......,前期工作有条不紊开始进行。忙碌着走亲戚的“演职人员”也开始该按班就位了。

正月里,也是一年中,村民们最盛大隆重的文化娱乐活动就要登场了。

整个村子像是烧过沸点的大汤锅,顿时开锅了,沸腾了,忙碌了。

村干部规划着今年的“方神”请到谁家里供奉,安排多少人来守香火。贤惠的家庭主妇们开始为来看戏的客人们准备吃喝了。朴实的男主人收拾出干净整洁的客房,留宿路远的亲友。正月里才穿上新袄的老人,三五成群座在阳光照耀下的墙根,把玩着手里油光铮亮的旱烟袋,笑眯眯的谈论着“谁谁唱腔好,谁谁迎风俊,谁谁丑丢的响”.....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非常愉悦的承担起重要的工作“请亲戚”。

有些亲戚虽然已拜过年了,但还是要登门请。不一样,这是“请看戏”。是以精神文明的名义,对亲戚朋友文娱追求喜好的最大满足,成全!也是作为东十里村民的傲娇感,酣畅淋漓的释放!


记忆东十里之:“村上的戏班子”


正月里天气变幻无常,昼夜温差大。 大戏的帷幕要正式拉起,气候在变,也要按时按点的演出。

清朗的初春午后,和煦的阳光洒在观众身上暖洋洋地。 舞台上动作幅度大的演员,都流了几身汉。

傍晚一场北风,温度骤降。

“东十里春节文艺演出”的戏楼上灯火通明、光筹交错。鼓点、拨声、锣音....激越明快、铿锵雄浑、响彻天地。胡琴、琵琶、唢呐.....委婉优悦、如泣如诉、直冲云霄。

即将登场的演员,双手放在嘴前,又一次呵了口热气,灵动了的双手使劲的扎了扎腰间的板带。

舞台上俊俏的女演员,尽情挥洒起柔滑飘逸的水袖 ,臂膀自如起落间,洁白的云霞满台飞舞。如“九天玄女莅临凡间、云山雾罩、仙气飘飘”。似“千年精灵舒展曼妙腰肢、乘风破浪、云海翻腾”。一句句唱词、一段段唱腔、犹如莺歌燕语、凤鸣鹤唳、清新悦耳、心旷神怡。时而平缓舒合、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欢快愉悦......。使观众如沐浴春风、如淋大雨倾盆、又好似酷暑难耐恰饮蜜汁冰水,沁人心脾、舒畅开怀.....。

台口五颜六色的灯光辉映下,洒落的片片雪花,犹如仙界飘来玲珑剔透的朵朵花瓣,漫天飞舞,装饰人间。

舞台两边的文武“场面”,各司其职,认真专注。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盯着舞台中央演员一颦一动、举手投足。一刻不停的自如击打着、拨弄着、手中的器乐。行云流水般娴熟掌握着曲调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琴瑟和谐,音节变幻间,有理有节左右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延伸发展。时而欢愉、时而悲愤、时而幽怨....。一次次、一声声、无情叩击着观众多愁善感的心灵。

台下依旧人群簇拥、人潮汹涌。痴迷的观众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坐在台口前方小板凳上的观众,随手裹了裹棉袄,双手交替入进环抱在前腹的袖口内,用力吸了吸鼻涕,活动下蹦的太紧的脸庞。

随着剧情“喜怒哀乐”的发展,观众们多愁善感的情绪,在寒风中通红的脸蛋上“涤荡起伏”。

站在后排观众,不经意间往人群中挤了挤,并随手将自己的衣领立起来,冰凉的双手相互交叉搓了搓,活动下,又藏进了衣兜。专注的眼睛至始至终盯着灯火辉煌的舞台。任由雪花停留在帽顶,肩头....

大雪肆无忌惮的漫天飘飞。此刻,舞台上一帮认真的“疯子”,尽职敬业演绎着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台下风雪中一群纯朴,快乐的“傻子”幸福的品鉴着人生“善恶美丑、因果轮回”!


记忆东十里之:“村上的戏班子”

时光荏苒,少年的幸福,快乐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

古朴的戏楼依旧,台口空地上为架设音响而插的柳树桩,经历了文艺娱乐的熏陶,洗礼。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越长越旺。

村上的剧团解散近30年了,曾经让四乡八里羡慕敬仰,村民们傲娇自豪的“东十里戏班子”成为永久记忆。当年活跃在舞台的文艺骨干,许多也已作古!


村子里每年正月依旧唱大戏,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文化娱乐欣赏眼界的开阔,戏的档次越来越高、演员的水准越发精湛、供奉神佛的排面越发隆重、招待亲戚朋友的饭菜越来越丰盛......。

但记忆里那一年的正月,东十里戏班子演绎的那台“真情实意”的大戏。却如慈母精心烹制的一餐淳朴可口的家常饭。哪种特有的滋味总能让每一个儿女记忆犹新,回味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戏班子   村上   戏楼   秦腔   唱腔   大戏   正月   美文   村庄   场地   雪花   忙碌   双手   观众   演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