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原创】袁桥古韵

走进袁桥古民居,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在我第一次遭遇这一群古建筑群落的时候,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两个字:“沧桑”。或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对那些远古的、陈旧的物件,常常会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一群古民居,沉湎于

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 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距登封市区8公里,距嵩山少林寺仅20公里。全村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辖区内有三个自然村,共380户,1618口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00亩,林地面积1060亩,这里是一个典型的以耕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村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袁桥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切入点,坚持传统村落保护,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强化生态优化,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以深度融合发展为基础,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有人说,喜欢古旧物的人多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对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在袁桥考古发现的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遗址,被命名为“袁桥遗址”,这里有明洪武年间村落发展文脉、有600余年古槐树、石臼爻、有明440余年避难楼、清190余年土寨墙、明清时期四合院、古民宅、私塾学院、打更道、秘密暗道、牛王庙等历史遗存建筑;有1939年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有1000多亩梨园、核桃园;是豫西地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明保存较好的村落。

  袁桥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根据袁桥已有的文化资源,为让袁桥村村民彻底摆脱贫困,安置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摘掉贫困帽子,古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项目大致分为三大块:①古村寨传承保护区②美丽乡村村民安置区③外围环境修复生态区。古村寨传承保护区以探寻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爱国爱党教育等;美丽乡村村民安置区以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城镇生活;外围环境修复生态区以农耕采摘、观光、梨花节、农果品采摘为主,同时建设儿童乐园、康复养老、红色教育党员干部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的修复保护与建设使得袁桥村的历史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目前已竣工的项目主要有:私塾学院、文化大院、农耕文化展示厅、文化陈列馆、仿古游园、文化广场、窑洞地坑院;环古村周围寨墙750米、东北、西南、两座古寨门即将完成。外围环境建设已竣工的主要有:东南寨门一座、石拱桥、水系景观、水上乐园、美食街、临时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显著增加了群众收入,使袁桥村于2018年底率先一步摘掉了地市级贫困村的帽子,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乡贤返乡,大量资金推动,成功实现从脱贫攻坚走上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发展道路。站在袁桥村东南角寨门前的石拱桥上,青石铺地、寨门高筑,苍松挺立、石狮迎门,庄严中不失古朴之风。

  石拱桥两边,城墙边上的流水、假山、草地自成一番美景……

  信步于湖畔,可以观赏假山流水,也可以泛一叶可爱的小舟。

  站在院子中央,抬头仰望,仿佛穿越回古代,隔绝了城市的喧嚣。

  村西有一座四合院,是袁桥古村中细节刻画最为精美的院

  四合院整体仿制明清时期的河南民居制式建造,从入户的门、锁到屋顶的飞檐反宇,无一不体现出中原大户人家的富丽堂皇。

  继续往西,有明万历年间七世袁国臣(文思院太史)组织修建“避难碉楼”一座,距今约440年。

  在古碉楼的周围,是一片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如今的袁桥,寨墙已部分修复,寨门楼巍然屹立,文化陈列馆、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地坑院和农耕文化展示厅已基本建成。走进袁桥,仿佛穿越在历史的长廊中,处处彰显着古村风采。

  如今的美丽袁桥,有四张叫得响的名片,分别是“登封红一大”、“中原古村落”、“河南孝贤村”、“千亩梨树园”。

  岁月的刀多情多义,慢慢地雕琢着人生的各种精彩。

  乡村的新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就像袁桥,她轻轻地把乡亲们的生活放回了村庄,重构独属于这里的美与生活。 袁桥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金店镇,距登封市区约10公里,距千年古刹少林寺约20公里,G343国道从村中通过,辖袁桥、关村和西河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380户人家,1618口人。

首先,我给您介绍一下袁桥的特点,我想用5个字来表示。

一是“古”:


郭进拴|袁桥古韵

  袁桥有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袁桥村西,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袁桥遗址”,距今约5000年历史。1996年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列为重点发现。


郭进拴|袁桥古韵

  袁桥有一棵古槐树:明洪武年间,袁氏先祖克诚从山西洪洞县迁入登封,到袁桥定居,先祖携六男三女,令其各植槐树一棵以示纪念,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一棵了。古槐见证了袁桥建村只少有600多年。


郭进拴|袁桥古韵

  袁桥有一座古寨墙:袁桥村清代古寨围起,由于“土层厚,打头重”而闻名登封,有南山豹子北山猴,中间有个袁老头的说法。到光绪年间,袁家已经是方圆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名门旺族,袁家的土地向南到临汝,向西到伊川,向北到巩县,良田已达百顷之多,相传“紧走漫走,三天走不出袁家地头”,袁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乡。清咸丰年间,袁氏十七世孙袁又安任候选县丞,到同治年间,为保袁桥村民安居乐业,他携儿子袁思温组织村民筑土为寨。原寨子呈椭圆形状,周长约750 米,袁桥又称 “金龟探水”之地,现如今仍有几段土寨墙保留。


郭进拴|袁桥古韵

  袁桥有一座古避难碉楼:明万历年间,由袁国臣文思院太史所盖。为砖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左右,占地约60平方米,共三层,砖砌墙厚约80厘米,内设有暗道,直通寨墙外面。该楼起到了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的作用。它无论从建筑材料上或是建筑风格上都具有明代中期楼阁式建筑特点,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术研究价值,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记造册,列入重点保护项目。



郭进拴|袁桥古韵

  袁桥有一片明清古建筑群:袁桥明清古代民居属传统的地方“四合院建筑”。西区有并排五处一进四的四合院,约60余间,加上东区四合院建筑,有一百多间。建筑体系聚集连片所建,分前院、中院、后院和后宅花园,体现了古代的封闭性家族和等级制度民居建筑格局。也是登封现存最多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郭进拴|袁桥古韵

   二是“文”:

袁桥是登封教育史上的典范。袁桥人,从袁氏宗祖落地生根,始垦这片土地,就懂得读书做人的大道理,并培养出了很多重要的人物。清末仅廪生、庠生、贡生、监生多达20余人。袁桥村的私塾学校,从清嘉庆、宣统至民国初年一直未断,至今还有两处学院建筑保存完好。清中期至民国一个不足几十户的小村庄,办起了四所学堂,名扬四方。清同治年间 ,袁桥创办的私立学堂,走出了28位教师,分别在郑州、洛阳、商丘等地执教。新中国成立后,从袁桥村走出的教师达60余人。袁桥人袁学义,1946年河南大学毕业回登封,开办登封县中学,就是登封一中的前身,并首任中学校长,为登封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郭进拴|袁桥古韵

   三是“红”:

袁桥有“中共登封红一大”旧址。1938年2月,中国共产党登封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袁桥中共早期党员袁毅家中召开。中共洛阳地委书记陈耳东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15人,代表着全县10个党组织,40多名党员。袁毅曾留学日本,与同学董必武等结为好友,曾任国民党桐柏县县长,后辞任,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共登封县一大旧址,袁毅家先后被列入登封县级和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登封县(市)党委政府命名为登封红色教育基地。

郭进拴|袁桥古韵

  四是“善”:

袁桥是登封第一个成立村级慈善机构的地方。从古到今,袁桥人都有慈善之义举。清末民初,袁毅的祖先赈灾放粮,义务修筑寨墙,救孤助困等,均曾刻石勒碑。到了现代,“郑州磴槽集团公司”董事长袁占国及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扶危济困,成为村中佳话。2015年,袁氏三兄弟在家乡袁桥村首开村级“慈善工作站”,开设“夕阳关爱、金秋助学、大病救助、扶危济困”等慈善救助活动,村内凡65岁以上老人,除了县(市)乡老年生活补贴外,每月10号,在该村“慈善工作站”领取300-600元的慈善金。村级成立慈善机构,在登封尚属首例。


郭进拴|袁桥古韵

  五是“梨”:

袁桥村有百亩梨园,远近闻名。袁桥梨,不仅皮薄肉细,而且含糖量丰富,水质丰满。从历史上,袁桥人就有种植梨树的习惯;改革开放后,袁桥村大面积种植梨树,不仅品种优良,而且种类齐,成为宴请宾朋或走亲访友的佳品之一。春季梨花盛开,游人纷至踏来,袁桥梨园成为一景。


郭进拴|袁桥古韵

  下面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袁桥传承”,也就是袁桥的现在与未来。

为了保护袁桥红色历史文化、古建文化,2017年5月,袁桥村企业家袁氏三兄弟,成立“河南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袁占欣任董事长,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全村经济发展。2017年6月,公司委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院”,对该村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整体规划。2018年4月,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全面启动,项目工程分三期建设,预计总投资3.8亿元,建设周期3-5年,项目建成后将对古村落进行更好的修缮保护,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同时解决部分村民的社会就业问题。项目建设分为五个功能区。


郭进拴|袁桥古韵

  一是安置区。 在对古村落进行修缮保护之前,先在村北部建立了一个安置区,对村子内居住的居民进行安置,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安置区计划投资4000万元,先期建设50多套独家小院,一栋孤寡老人小楼,一栋集中供餐楼,随后再建两栋住宅楼约50套套房,能够安置100多户居民。安置区环境优美,水、电、路、网全通,冬天还通暖气,袁桥人也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郭进拴|袁桥古韵

  二是核心区。就是寨墙以内,保留现有村落,以保护与修缮为主,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游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展示等。核心区分为五个区域:

郭进拴|袁桥古韵

  古寨墙,除保存下来的几段土寨墙外,将缺失的寨墙用古砖进行修复,仍然是椭圆形,周长约750 米,分别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设三个寨门。现已部分建成,初具规模,有“登封小长城”之称。

郭进拴|袁桥古韵

  广场区,包括农耕文化展示厅、文化陈列馆、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和游园等,现已基本完工。这片建筑,有精品四合院,有木雕、砖雕、石雕古建三绝,集中展示了中原传统木建筑的较高水准。


郭进拴|袁桥古韵

  中心区,包括两处三进四合院的私塾学院及其周边,布展后,用于传统文化教育;三处四进四合院的党代会旧址及周边地区,布展后用于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正在建设中。

郭进拴|袁桥古韵

  村南区,以特色民俗、主题客栈为主,包括地坑院等,现已部分完工。

郭进拴|袁桥古韵

  村北区,以手工体验为主,包括纺花、织布、榨油、磨面,磨豆腐等手工作坊。展示更多的登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进拴|袁桥古韵

  三是休闲区。以运动观光为主题,在村外东沟,打造一个花谷。利用河流、林地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户外运动观光项目,如垂钓园等;结合自然景观打造竹岛花岸、桥廊荷池等景观,体现动中有静的特色,成为邀朋会友出游聚会的好去处。另外,在寨墙外东沟,打造一个休闲餐饮区,建设小吃一条街,引进一批全国各地的名优小吃到袁桥,形成袁桥特色,吸引八方游客。


郭进拴|袁桥古韵

  四是种植区。在村子北坡,通过对现有果园、农田进行梳理改造,以打造“千亩梨园”为主题,对梨园进行规划,扩大种植面积,硬化道路,三月份举办“梨花节”,九月份举办“香梨摄影大赛”等,吸引游客。


郭进拴|袁桥古韵

  五是周边区。配合中心区旅游项目,对周边道路进行改造,扩宽并打通南朱线公路至G343国道,建设旅游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另外,对村子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使其与中心区风格相协调。


郭进拴|袁桥古韵

  总之,通过袁桥旅游项目的实施,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对袁桥古村落进行有效保护;二是使村民改善生活环境,让袁桥村民安居乐业;三是使袁桥成为中原地区远近闻名的、名副其实的古村落,吸引游客到此参观,发展旅游事业,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朋友,先给您介绍到这里吧!袁桥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有空带上家人和朋友一起到这里看看吧,未来的袁桥景区可使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啊!

再见!

2020年1月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冬天

万物在冬季闭藏

现在是享受丰收

休养生息的季节

是时候再去我们的村庄走走了

……

视频:王晓慧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站在袁桥村东南角寨门前的石拱桥上,青石铺地、寨门高筑,苍松挺立、石狮迎门,庄严中不失古朴之风。

石拱桥两边,城墙边上的流水、假山、草地自成一番美景……

郭进拴|袁桥古韵

信步于湖畔,可以观赏假山流水,也可以泛一叶可爱的小舟。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初二里头文化及二里岗商代早期的古文化在这里都有遗存。袁桥村西北的河滩地断崖上,还能看到遗址文化层和灰坑。

在村中这座三进四合院的文化陈列馆中,你可以进一步了解袁桥古村的历史。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站在院子中央,抬头仰望,仿佛穿越回古代,隔绝了城市的喧嚣。

郭进拴|袁桥古韵

村西有一座四合院,是袁桥古村中细节刻画最为精美的院子。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四合院整体仿制明清时期的河南民居制式建造,从入户的门、锁到屋顶的飞檐反宇,无一不体现出中原大户人家的富丽堂皇。

继续往西,有明万历年间七世袁国臣(文思院太史)组织修建“避难碉楼”一座,距今约440年。

郭进拴|袁桥古韵

在古碉楼的周围,是一片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如今的袁桥,寨墙已部分修复,寨门楼巍然屹立,文化陈列馆、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地坑院和农耕文化展示厅已基本建成。走进袁桥,仿佛穿越在历史的长廊中,处处彰显着古村落的庄重和威严。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村中现存有明洪武年间古槐树一颗,距今500多年。

郭进拴|袁桥古韵

中国共产党登封县第一次代表会遗址也在这里。

郭进拴|袁桥古韵

沿着南朱线往市区方向走,在右手边看到“袁桥梨”标志后,袁桥梨的种植基地就到了。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袁桥的梨以皮薄、肉细、无渣、且含糖量丰富,水质丰满闻名于登封。

如今的美丽袁桥,有四张叫得响的名片,分别是“登封红一大”、“中原古村落”、“河南孝贤村”、“千亩梨树园”。

岁月的刀多情多义,慢慢地雕琢着人生的各种精彩。童年的趣味横生,少年的懵懂情愫,青年的风华正茂,壮年的成熟稳妥,老年的温馨周到……

一切的一切,许多的许多,在随岁月而改变,但是有一颗心,一颗充满乡愁的心,却刻满故乡的一草一木,留下了锈迹斑斑的回忆。

郭进拴|袁桥古韵

郭进拴|袁桥古韵

回头瞥一眼——感谢那些土地,那些老屋子,还在庇护着我们的乡愁,为我们保留着历史的厚重、风土的温情。

“旧的不去”并不一定意味着“新的不来”,这里的村子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

郭进拴|袁桥古韵

现在,我们能体会到袁桥的今非昔比。

乡村的新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就像袁桥,她轻轻地把乡亲们的生活放回了村庄,重构独属于这里的美与生活。

郭进拴|袁桥古韵

夕阳西下,此刻是一个宁静的村庄最热闹的时候。漫步在乡村路上,享受着空旷,感受着这里独有的味道……

你,不妨带着家人也来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登封市   登封   碉楼   中原   农耕   古韵   梨园   河南   明清   遗址   美文   村民   年间   乡村   四合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