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活着——读《活着》


死也要活着——读《活着》

搜了一下,余华1960年出生,《活着》第一版面世是1993年,也就是说,《活着》应该是余华33岁左的作品,与此时的我同龄。


这应该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短的长篇小说了,字数不多,文字简单,内容简单,人物简单,事情简单,简单到我只用了两个周末的下午,就看完了它。但是因为之前被太多次介绍到这本书,自己还曾经买过这本书送给过一位朋友,对小说中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读书时,福贵悲惨的命运并没有让自己太多嘘唏。


这也给我读书尤其是小说,总结了一个经验。看书之前还是不要道听途说的好,我觉得任何一点对情结的提前知晓都会减少读书时候的入戏感。就好比知道剧情情节的电视剧总没有那么吸引人了一般。所以,我倒该改改总是分享读后感的坏毛病,说不准因为我的提前泄露剧情,让未读者再读时索然无味呢!哈哈,不过管它呢,我只是记录我之所感吧!


全书印象最深的,是看似有点矛盾,但又足够哲理的出自老全之口的一句话:“老子死也要活着!”虽然老全说完这话不久就死了。福贵其实是幸运的,甚至给我感觉他是命太硬。亲人的逐渐失去,带给福贵的是对活着本身的逐渐领悟。读完这本书,会让人觉得自己好幸运好幸福。尤其在当今物资富饶又浪费的时代,没有硝烟,没有水深火热,现代人面临的一切烦恼放佛都是庸人自扰,都不是因为“活着”本身而产生的困惑。

死也要活着——读《活着》


其实我的爷爷差不多就是一个真实版的福贵。只不过他没有福贵幸运,不是富家少爷出身。爷爷1912年生人,是个地道的穷人。经历过民国,日侵,新中国,跨世纪。唯一比福贵幸运的是,爷爷有一个幸存的儿子——我的父亲。父亲上面有四个哥哥下边还有一个妹妹全都因为贫穷或者饥饿夭折了,奶奶也在父亲六岁时因为生病而没钱医治离开了他们。试想,每一个如今还有生命的人,其实都是幸运儿。我们的每一位的祖辈都是经历过自然灾害还有人文灾害后的幸存者。在这些面前,能“活着”就是最终极的目标,能活下来的人就是最优秀的人。

死也要活着——读《活着》

有时候我想,自然真是有智慧,变着花样向前走。社会只是变了一个模样,平地变成高楼、鸦片变成网络、庄稼变成工厂、战争变成雾霾、……只有终极目标——“活着”不变。现代人看似已经脱离了温饱问题,把“活着”上升为“活好”,但仔细想想,终也是恩怨一抛、黄土一抔。


感恩生命、感恩岁月、感恩时代,怀着 一颗“死也要活着”的心,抛开一切的烦恼,让我们,融入生活,一起向前跑!


——2015-3-17 21:1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都会   道听途说   祖辈   庸人自扰   水深火热   幸存者   美文   爷爷   剧情   幸运   父亲   烦恼   生命   简单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