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很多人面对挑战的时候会临阵脱逃,或刚做出一些改变,又马上退回原点,这不是一种偶然,因为人本来就害怕未知,担心失败。


在1960年心理学家亚伯特.班度拉研究恐惧症患者时,试图理解他们能如何更容易克服恐惧,那个时候,行为心理学的理论称霸,许多治疗师都认为只要反复训练,任何人都应该能够克服恐惧。


但班度拉博士却发现,病患是否能克服恐惧,似乎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信自己有克服恐惧的能力。


1977年班度拉博士终于发表了他的理论,取名为自我效能感,根据班度拉博士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是否能够应付某种状况的能力的信心,有点绕口。


白话一点说就是一个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会说:我能够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不同,因为没有能力的自信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它也跟单纯的毅力有差别,因为它所强调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应付状况的能力,不只是坚持的毅力。


换句话来说,有自我效应的人会持续努力,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也势必会达到目标。


如今,这是积极心理学非常热门的研究议题,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效果,尤其在教育,职场表现,自我管理,运动健康方面都有明显的关联。


在一次8000多份有效的问卷当中,有很多自觉幸运的人都跟以下几个特质高度关联。


与幸运分数最高关联的是:

1.自我效能

2.乐观态度

3.转念能力


与总生活满意度最高关联的是:

1.自我效能感

2.人生意义感

3.心情放松能力


这两个排名第一的都是自我效能感,如果你想勇敢挑战生活的现状的话,你就需要培养自我效能感。


这个甚至比乐观的程度还要重要。


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四个步骤:


如果你想要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觉得自己可能无法胜任的话,请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进行。


1.观察:先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吸收相关知识。

2.拆解:把关键点拆解成能够练习的技能。

3.练习:按照重要的步骤练习,直到掌握关键技巧。

4.萃取:把步骤简化到精髓,注入自己的创意。


下一次,当你面临挑战和改变时,你要不断告诉自己,我要找到办法,我能找到办法,我信,我能,而且我要!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关键,运用以上的四个步骤,其实你会发现,要学会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启动你的自我效能,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是一个不管世界万变,你都能处变不惊的不二法则。


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从来没有一件事只保证成功,绝不会失败的。


失败很痛苦,但失败也往往是成长的机会,这听起来很老套,但就是这样的。


高尔夫冠军选手麦克罗伊2011年在一场原本领先的赛事中失手,从第一名变成了第十五名,还打出了美国名人赛有史以来的最低一轮的分数。


但他接受采访的时候只说:希望自己因此更坚强。


两个月之后,他再度在公开赛中夺冠,这才创下了大会的最佳成绩,赛后采访,他又说:多亏了名人赛的失败,我才知道现在需要怎么做才能赢。


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经过长年对不同群体的研究,发现人有两种心态。


定型心态:

1.认为能力大多数取决于天分

2.视做事的失败为个人失败

3.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

4.停留在舒适圈以便维持自信


在定型心态下,我们比较不愿意接受改变,因为定型心态往往是我们从小就在培养的,那很有自尊心的自我。


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定型心态为你描绘出一个具体样貌。


比如说,你是一个聪明,有才能的孩子,你只要一直保持高分,读名校,就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你就会是一个成功人士。


定型心态是一个随时需要维护的心态,因为一旦被破解,挑战,不成立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感觉输了,感觉失败,感觉被挫折瘫痪。


像是一个从小就是资优生的孩子,考进了重点中学,当他面对到个个都不比他差的同学时,他可能无法像从前一样,总是轻松的就名列前茅,如果他这时,无法转换心态,那他的不能改变很可能会让他一直沉溺在失败中。


在定型心态下,他的内心独白可能是:我要赢,我必须赢,这样才能证明自己。


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相对来说,另一种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有别于定型心态的人,总是急于追求证明自我,把所有的成果二分为成功或失败,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则相信,借由努力,累积经验,别人的帮助,自己基本上是能改变的。


成长心态:

1.认为能力完全是可以培养的。

2.视做事失败为宝贵学习经验。

3.把缺点当做改进空间看待。

4.勇于踏出舒适圈迎接挑战。


一个有成长心态的人会告诉自己,观察,学习,改进,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同时都可能有这两种心态,在不同的时候会冒出来,要踏出舒适圈,往往就会使定型心态的自我跳出来说:等一下,你现在好好的,干嘛要改变,岂不是自讨没趣?


改变心态,不是那么容易,要摆脱那个多年来内心的自我,那个充满了自尊心的自我,这并不容易。


而成长心态又是希望你能接受失败,批评,挫折这些让你害怕的东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定型心态,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控制。


你可以留意一下,什么时候你的定型心态会被激发出来,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尊心最受挑战?


往往我们自尊心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固执最不愿意改变的时候,当你能够自觉到那些状态,每次那个固执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自己冒出来的时候,给他取个名字,一个外号,这是杜维克博士的建议。


取一个非属于自己的名字,跟“我”这个代名词分开来,因为你要在内心里把定型心态的自我意识区隔出来,把他当做一个外人来看待。


两个自我的对话,谁会赢?


然后用成长心态的你跟定型心态的你说:XX你跟我来,我要让你改变!


这种自言自语或许听起来很疯狂,但这也是运用了我们大脑的一个特点,我们会揣摩不同的个性,会有的不同的看法,我们都能角色扮演。


而当我们能让这个勇于改变有成长心态的自我当主角的时候,重复去模拟那个比较积极的想法,同时把消极的想法隔绝成外人,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认定成长心态为真正的自我。


这也是心理学多年前就证实的现象,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会造成行为的改变,进而促进自己的认知更容易被证实。


这种现象就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以,想改变生活的现况,你得先相信你可以,把那个成长心态积极的自我叫出来,让他来主导你的内心对话,然后别忘了告诉自己,你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自尊心   效能   美文   心理学   步骤   恐惧   舒适   自信   心态   内心   博士   自我   两个   努力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